量度經濟失衡 與美唱對台中國反對滙率作指標

量度經濟失衡 與美唱對台
中國反對滙率作指標

【本報綜合報道】二十國集團(G20)財金官員會議就如何解決全球失衡問題出現分歧,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建議,用經常賬、實質滙率、外滙儲備、政府及私人負債等,作為量度經濟失衡的指標,惟遭到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反對,分析指今次會議就上述指標達成共識機會渺茫。
去年11月的G20會議上,美國財長蓋特納建議制訂量化指標,將各國經常賬盈餘或赤字限制在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之內,惟建議面臨強烈反對,各國同意於今次會議上,先決定以甚麼指標來量度經濟失衡。

倡貿易賬代經常賬量度

與會官員曾討論以經常賬、實質滙率、外滙儲備、政府負債、財赤、私人負債及儲備率等指標,量度經濟失衡問題。惟中國財政部部長謝旭人反對以實質滙率和外儲作為指標,又認為應以貿易賬取代經常賬。巴西和部份國家亦反對以實質滙率作為指標。而俄羅斯副財長潘金則對英、美建議用外儲作為指標表示關注。
發達國官員嘗試淡化各國分歧,加拿大財長佛萊厄蒂稱,各國大致上已同意,利用政府及私人負債等指標量度經濟失衡,但在以經常賬作為指標上仍有爭議。美國財長蓋特納表示,量度經濟失衡除要考慮內部經濟指標外,亦要參考經常賬等對外指標,相信各國最終能達成共識。
與會官員嘗試尋求各方讓步,以打破僵局,包括考慮讓中國豁免以經常賬量度失衡、以不同比重計算各項指標,及延遲推行部份指標。德國副財長阿斯穆森表示,必須同時使用上述所有指標量度經濟失衡,否則將對部份國家不公平。他指,中國和德國皆屬出口導向經濟,故錄得龐大經常賬盈餘,惟有別於德國,中國貨幣滙率偏低,是造成龐大盈餘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