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努力嘗試和「夠」努力嘗試,兩件事,兩回事。有try,但有沒有tryhardenough?幾多人失敗後總自我免責地說「我不是沒嘗試過呀,但×××……」,大條自慰道理。朋友,嘗試過並不是大晒的,試過,並不足夠,試很多次,也不代表什麼,你有沒有"tryreallyhardenough"?亂試、死牛一面試和變通修正一再試,三回事;又有沒有嘗試得夠用功、用心、用腦、用耐心、誠意?
案例一:怎樣可入廣告行?長問長有,誰都說難。你以為呢?很多自忖有才華創意的人,給4A廣告公司寄上自薦信和履歷、內附自己的驚世文章或幾份創意示範作,乖乖守在信封內等伯樂發掘自己這匹千里馬,發雄心萬丈春秋夢用「個世界仲唔係我嘅!」的心情等待發達。未果。再試,不果。一寄十封!零回覆,便吃着白果拉二胡奏懷才不遇自憐歌。一封求職信,在廣告行,叫例湯例水。舉個例,我畢業回港,新人一個,把尿片(當然是新鮮乾淨的)作明信片寄給一些創作總監,上面大意寫着「我是這行的BB,但吸收力強……」簡短懇切求職。這個求職故事我甚至上葛民輝的電台節目《亂噏23》講過;這封「求職信」的回覆率是100巴仙,給我見工機會及多份joboffers。而我甚至想好了若這尿片任務失敗的話下次怎樣行動,興致勃勃,幸運地已不必用上。我幸運,我感恩,但我比祇寫一封天下無敵信去嘗試就算的人更努力。
案例二:《尋找快樂的故事》,真人真事,改編成WillSmith主演的電影,一個黑人單親爸爸由帶着小兒子露宿街頭到發奮創富的故事,他是如何努力去爭取一個上班機會的:長期天天去心儀那公司穿着整齊鍥而不捨為求一次面試,屢敗屢試,到爭取到面試贏面他又比人低,學歷輸經驗零,但面試就是要看人,看文件以外的東西,他誠懇地說了這番話:「我是這種人,如果你問我一條問題,不懂我會答不懂;但我敢和你打賭,我懂得去找答案,而我『會』找到答案!」這話即時共鳴即時袋走,誠實,努力,找答案,就是這回事。80後、70後、幾多十後都一樣。這種員工我一定來不及錫晒佢,幾多人一味把問題交給上司一味攤大手板呆等指示餵飼?
機會是矇着眼的,像法院女神,但她認得努力。機會更不會用絲帶綑好自己打個蝴蝶結掉在你大腿上,還要記住一分耕耘未必有一分收穫,是的話就太容易了。
學歷足的人現在不少,北美洲早有"professionalstudents"(職業學生)現象,一個又一個學位,一層又一層讀上去,美國加拿大人慣了亦容易借錢讀書,但這些人永遠找不到工又愈來愈不找工,就繼續讀書,大量中年碩士博士有學歷冇事業靠食學費一街都係,讀書是逃避多過做學問,以為較好的學歷一定等如應徵優勢是誤會太深,是的話做人這遊戲又太容易了。
我討厭任何標籤,討厭硬歸類,討厭把80後與全世界對立起來,那個見工200次仍失敗的碩士生,就算他是70後,是博士畢業,都出事。就有限資料所見,他欠的是自省、自教和自助能力,失敗200次而仍然犯低層次面試錯誤是浪費了之前的200學習機會,找自己錯在哪裏是很重要的,別問學校為什麼沒教,社會已教了你200次!
30歲之後自己要對鏡子裏那張臉孔負責。責無旁貸。別推給父母、教育、社會。
如果一定要選,自學比被教重要,自省比「被醒」重要,自助比人助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