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戲道:姜文霸才逼人

電戲道:姜文霸才逼人

剛過去的內地賀歲檔,由姜文的《讓子彈飛》和馮小剛的《非誠勿擾II》瓜分天下,前者勢如破竹衝破7億,後者挾前作餘威也穩袋4億。姜文和馮小剛,是藝術片和商業片的代表,河水井水本互不相犯,但《讓子彈飛》逼得馮小剛喘不過氣:「姜文要拍商業片,那我就不活了!」中國電影不經不覺踏入姜文年代。究竟姜文是何方神聖,能令自封「獨孤求敗」的馮小剛甘認輸?且得從馮小剛03年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中看起。 撰文:馮國康

馮小剛曾這樣形容姜文。「有一位導演曾對我說過這樣一番話,讓我出了一身冷汗。他說:電影應該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東西是葡萄,很新鮮的葡萄,甚至還掛着霜,但你沒有把它釀成酒,開始時是葡萄,到了還是葡萄。另外一些導演明白這個道理,他們知道電影得是酒,但沒有釀造的過程。上來就是一口酒,結束時還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這酒既不是葡萄釀造的,也不是糧食釀成的,是化學兌出來的。他還說:小剛,你應該把葡萄釀成酒,不能僅僅滿足於做一杯又一杯的鮮榨葡萄汁……這位導演名叫:姜文。」

馮小剛(左)坦言怕姜文,姜文的一針見血,令他覺得面對姜文會失落了話語權。 資料圖片

《讓子彈飛》在內地票房已達7.3億,打破內地華語片票房紀錄。

馮小剛:他太聰明

姜文的一針見血,將馮小剛逼進毫無反駁的餘地。馮小剛怕他,怕跟他打交道,怕掌握不了話語權,更怕被對方指摘,令自己無地自容,因為馮小剛深信:姜文永遠是對的。姜文的高傲霸氣、對電影的瘋狂執着,都令馮小剛敬而遠之,而馮小剛最渴望還是能在平生聽姜文說一聲「我錯了」。可惜,這機會擦身而過兩次。
第一次,是91年姜文拍攝馮小剛執導的劇集《北京人在紐約》。女主角馬曉晴認為電影《桂河橋》(TheBridgeontheRiverKwai)由大衞尼雲(DavidNiven)主演,姜文咬定該片沒有大衞尼雲,只是由大衞連(DavidLean)執導。兩人打賭,誰輸便要為對方做任何事情。馮小剛雖沒看過《桂河橋》,但因渴望姜文輸而押馬曉晴贏,結果他沒有在錄影帶的封面上找到大衞尼雲的名字。「從那以後,我也落下了一個毛病,凡是姜老師說的話就深信不疑,凡是姜老師做的事就拍手叫好。覺得他就不可能錯。他太聰明了。」
第二次,是姜文執導《鬼子來了》。一幕講述村民斬殺日本鬼子的戲,姜文想到以「一刀劉」來完事,情節卻比不上原著中以鄰村殺豬的屠夫來執行劊子手有力量,馮小剛認為是聰明人犯下聰明的錯誤。馮小剛每次見到姜文都想對他說,但又會把話嚥回去,之後又後悔,覺得還是應該告訴他。馮小剛最後歸納出一個結論:「我的問題是怎樣才能達到好的標準,姜老師則不然,他的問題是如何能夠節制他的才華。對於他來說,最大的敵人就是淤出來的聰明。」
馮小剛說得沒差,那「淤出來的聰明」確實曾令姜文意興闌珊。2005年,也即姜文獲解禁拍片的一年,他費盡思量兼雄心壯志的拍攝了一齣極為滿意的作品《太陽照常升起》,藝術意境之高堪稱奇作,可惜普羅百姓根本無法看得半懂,結果換來是觀眾唾棄、參展威尼斯鎩羽而歸,以及3000萬的慘淡票房。製片商賠本事小,姜文的鋒芒退減才是致命傷,被媒體窮追猛打,惟有自嘲解圍:「期待是美好的,但現實與期待又是有距離的。」那一役,無疑令姜文從藝術迷陣中蘇醒過來。

馮小剛03年自傳《我把青春獻給你》,當中有描述對姜文的觀感。

「我站着把錢賺了」

不過姜文決不會承認失敗,他說:「我對《太陽》的評價不糾結,如果是在紐約、巴黎,有錢的人多,這片子沒問題。其實啊,看不懂的難拍。不過我既能拍看得懂的,又能拍看不懂的。」於是,雅俗共賞的《讓子彈飛》出籠了,也是對商業電影的一種妥協。《讓》片保留姜文式的幹勁,節奏緊張明快,更被戲稱為「無尿點之作」(沒廁所位)。雖然隱喻處處,左搖右擺中誰也沒有得失,並得以通過電檢,無驚無險在內地狂收越過7億人民幣。最厲害莫過於姜文能預視佳績,在電影裏埋下潛台詞:「我站着把錢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