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央視去年以專題報道本港滙聚千億熱錢,再北上。以特首為首的多位官員先後反駁,昨日外管局首度對外發佈中國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報告,當中提到去年熱錢淨流入355億元(美元.下同),規模僅佔國內生產總值(GDP)0.6%,強調國家外滙儲備增加,與實體經濟活動基本相符。未見鱷蹤,報告還香港一個清白。
記者呂雪玲
外管局指情況可控,惟鐵腕政策未有鬆懈,外管局稱會繼續密切監控跨境資本流動,對過度流入的領域或採取非常規的應急措施控制。
淨流入少 還港清白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指出,內地以前從沒這樣公開報告,是次公開報告,讓大家知道中央對熱錢有個怎麼樣的概念,大家日後可以找到更合適角度分析事件,亦顯示當局在外滙管理上有新的進展,有進一步完善管理機制的把握。
報告指出,熱錢在理論上一般定義為國際短期投機套利資金,然而報告承認在規模測算上沒有嚴格的定義和標準。外管局在報告應用的是間接測算法,即以外滙儲備增量減去貿易順差和直接投資淨流入,再在儲備增量和剔除項目上進行一些調整。
外管局統計過往10年數據,去年熱錢流入為755億元,但剔除境內人民幣淨支付400億元,去年淨流入為355億元,佔外儲增量的7.6%,按此估算,過去10年僅呈小幅淨流入,年均流入近250億元,佔同期外儲增量的9%。
隨着中國經濟實力提高,外管局認為熱錢流動對儲備積累和經濟發展影響越來越小,去年熱錢淨流入佔GDP的比例為0.6%。
報告提到,去年打擊熱錢專項活動中,發現數家企業違規行為,包括外資資金結滙後違規流入股市、以虛假購銷合同獲得資金後投入股市等,但強調並不是普遍現象。
「螞蟻搬家」形式流入
報告形容違規流入通常以「螞蟻搬家」方式滲透,尚未發現國際「金融大鱷」大規模流入,強調國際大炒家以違法形式進入中國存在法律風險,加上內地金融產品較少,對擅長槓桿交易、套利交易的對冲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吸引有限。
一不願具名外資分析員亦稱,由於外管局強調會繼續使用「必要的行政手段」、「非常規的應急措施」等嚴控跨境資金流動,對投機者而言,一些較易進入的新興市場或較中國吸引,報告顯示中國經濟在邁向國際化同時,亦不容有閃失,免成為投機者圖利之所。
報告亦有就中港跨境資金往來着墨,去年有關規模達到1.1萬億元,佔內地跨境資金流動總量比例保持在約30%。外管局認為,對於香港因素對內地市場的影響不能誇大其辭,兩地資金往來有嚴格審查,不能混同熱錢違規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