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水,六日浮來屍八具!骨寒荒野無人知,夜夜魂聽潮水退。帶恨報夢兩頭忙,回鄉先慰妻兒女,再到香江舊祖居,悄抹老母千行淚。」
這是香港前輩漫畫家香山亞黃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舊作,配漫畫。見報初稿是無調「元曲」形式,數月前不知何故改為無調「宋詞」形式,如上。
我和「書之驛站」主人馬吉,同樣都曾讓香山亞黃四十餘年前的「東江水」第一個版本深深震撼。當時東江浮屍、五花大綁,是即時新聞。加上1962年漫山遍野大逃亡,還有我們香港人大部份都曾經在板間房「一家八口一張牀」招呼偷渡來港的親友,牀上睡,地上睡,甚至在牆上釘閣仔……這些都是大陸的「重傷大傷口」,我們香港的「輕傷小傷口」,其實未曾完全痊癒,只是表面埋口,內裏仍在灌膿,若不掀痂徹底清理,慎防細菌上腦。
香山亞黃「東江水」第一次稿:
「東江水,六日浮來屍八具。偷渡不成最唏噓。骨寒荒野無人知,夜夜魂聽潮水退。足未登天堂,便已身陷陰司去。寃死自由區,有恨訴向誰。報夢兩頭忙,應是回鄉先慰妻兒女,然後魄到香江舊祖居,悄抹老母千行淚。」
儘管香山亞黃自註「文革期間,內地同胞蜂湧泅水偷渡來港,類似鼻酸新聞無日無之。」但文革鬥爭而死?抑或大陸前三十年長期偷渡而死?我們香港人是否輕傷傷口已成痂,混淆了兩者?若是文革,應是「六日浮來屍百具」不止。
有些傷口要清理消毒,有些傷口夾硬掀開灑鹽澆碘好寃苦。─寫於「菲人質案」研訊第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