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透視:交易所聯婚不利散戶 - 李大同

環球透視:交易所聯婚不利散戶 - 李大同

歐洲北美交易所大整合,成為上周市場焦點。先是英國倫敦交易所宣佈,計劃收購加拿大證券交易所運營商TMX集團。德意志交易所又於一天後宣佈,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並會在未來幾天有結果,合併後將成為全球最大交易所,在此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市值佔全球總市值的36%。
交易所演變至今,已儼如一所大型科技公司,這對散戶投資者,尤其是短炒散戶來說,絕不是好事。

如科技商高速發資訊予大戶

事實上,大型交易所向交易員收取費用,向他們高速發放有關股票、期貨、期權及其他衍生工具的資訊,已在總收入中佔了越來越大的比重。有業內人士指出,現時的交易所,股票交易已不再是它的主要營運業務,它更像一所科技公司,利用高科技將壟斷的資訊,高速發放給大型客戶圖利。
交易所出售資訊作為收入的操作手法由來已久,最早出現於17世紀美國內戰期間,身在交易所外的經紀,每人要向交易所繳交100美元費用,為的是可以在門外偷聽交易所內的交易情況,近水樓台獲得最快的資訊作交易決定。
直至3年前,若投資者想獲得在紐交所交易股票的實時報價,只能致電經紀查詢,或自資擁有一部彭博終端機。互聯網及電子交易的普及,的確大大降低資訊價格及流通時間,現在散戶若要獲得同樣資訊,所需時間已由15年前的滯後20分鐘,縮短至現時的幾毫秒。由於科技進步,只差幾毫秒,足以令機構投資者快人一步得到所需訊息,並進行高頻交易獲利。

造就高頻交易短炒客風險增

有分析批評,兩大交易所結盟,無論如何對散戶都不是好事,交易所規模變大,只對大型炒家有利,卻令到市場更波動,此局面對於喜歡短炒的投資者十分不利,因為發生去年5月道指10分鐘瀉千點事件的風險將大增。
此外,為了向股東尋找最佳回報,交易所正在轉型,改為打正旗號服務交易量又多又快的大客。現在全球交易所的交投量較從前大大增加,但當中大部份都是高頻交易的貢獻,情況正慢慢改變投資生態。
《時代周刊》專欄作家StephenGandel指出,大型交易所如紐約泛歐交易所,以高速電腦進行的交易,令股價更添波動,希望集資的中小企,是無法承擔這種股價波動。若企業因此選擇經場外途徑集資,對散戶以至市場均不是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