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接受港台電視節目《品味人生》的訪談,播出後有曾被我婉拒過的電視主持人問我為什麼會接受訪問,我說不知道,許多事做或不做往往只是憑直覺,可能是因為看了去年同一節目的影響,也可能是我想看看電視上自己老去了的樣子,或在年輕主持人眼中我是否有一個「品味人生」。
主持盧敏儀沒有刁難我,似乎太客氣。講到一些理念,都是我多年文章中常說的;只是講到感性話題,我仍要強忍傷痛,卻把美麗的主持人惹出眼淚了。
你怎麼解釋品味?是盧敏儀提出而我從未想過的問題。品味,英文是taste,應該是從味覺衍生的。Badtaste,有粗鄙之意,goodtaste就有高尚、富鑑賞力之意。品味常跟人的富裕生活有關,紅酒,高爾夫球,看電視的Discovery頻道,穿用名牌,衣着不凡,居處雅致,所謂雅皮生活也許被認為是有品味。但對我來說,品味與人的個性、愛好與人生追求有關。愛閱讀,愛親近大自然,愛看電影,都是品味;甚至愛去多人的地方看不同人的聚集,聽他們的世俗談話,從中得到樂趣,也是一種品味。
品味,只是生活方式,從不同的生活方式中品味不出人生。人生更需要的是處世,待人,生活節奏,理想與現實的權衡,在交叉路口的選擇,這時需要的不是品味,而是智慧。智慧不是知識,智慧不是IQ,甚至也不是EQ,是從對於人生的細味中得來的頓悟。它有時只是一句話,一個短短的故事,細細咀嚼,往往咀嚼出可能很受用的人生智慧。
《細味人生100篇》,是我新出的一本書的書名,是從我近十年八年的文章中整理出的一百篇與人生智慧有關的小品文集。不是作智慧的說教,只是個人對人生的點滴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