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係情人節,但現在女性大都侃侃而談:「我不在乎一紙婚書。」甚至大聲疾呼:「有男人先得咩我!」但從前女人沒有這麼幸福,中國女性又特別不幸福。來自福州的收藏家張祖仁、洪偉,拿了一大批從古到今的婚書來港展覽,他們說:「婚書見證了婦女的解放!」
記者:何兆彬
攝影:楊錦文
Model:[email protected]
童養媳奉旨成婚 有收據
「這些婚書,我收藏了11年,張祖仁更早,他在八十年代就開始了。」洪偉介紹說:「我是做房地產評估的,他是做體育老師的,運動很厲害,我們都不是職業的。」為甚麼收藏婚書呢?「最初我也不是刻意去收集婚書,我是專門收集老檔案,例如日佔時期、內戰時期的機密檔案、書信來往,但尋找期間見到不少婚書,與其他老舊雜誌、書籍綑成一紮,送到廢物收購站去,本來要回收循環再造了,我們就把它們救了出來。」剛才你提到戰前的機密檔案,那不是有法例保障,不能公開嗎?「國內的解秘法是30年,到期就解秘了!」
收藏婚書有甚麼好玩?張祖仁:「它們圖案精美,很有欣賞價值,而且因為每個年代不同,就有不同的印刷技術,也從中見證了婦女解放的歷史,大清時代婦女是沒有自由意志的,但到了民國就提倡自由戀愛,也因為政治環境不同,婚書上會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日據時期,婚書上就印明了『鸞鳳呈祥,民族交歡』,他們日本是想跟我們中國民族交歡呢!又例如童養媳的婚書,你知道童養媳?」記者聽過這名詞,但意義早忘記了,搖搖頭,「那就是以前窮人家,怕兒子長大以後沒錢娶媳婦,所以就會在他還小的時候,多收養一個孤女,二人從小青梅竹馬的,到長大後就奉旨成婚了。」
「解放」後 烈女離婚書
回看同樣有趣的是「解放」後新中國成立,全國的婚書都充滿了政治色彩,洪偉拿出其中一張1950年的婚書,上面有毛澤東大頭像,中間八個大字:「互助互愛,勞動生產」,上面寫明除了要「互愛互敬互相幫忙互相扶養」等等,還要「勞動生產撫養子女和睦團結……和社會建設共同奮鬥」,可謂十分之政治正確。除了婚書,還有離婚書,即今天的離婚證明,藏品中有一張1958年的「離婚書」,五十年代就夠膽離婚,女方必然受盡壓力,但依然成功,可謂不簡單,離婚書上寫明這名烈女叫「謝依妹」,可惜沒有寫到離婚原因。「離婚書很少,很難收藏,像這一張,其實中國的(離婚)婚姻法是1956年才頒佈的,58年她就離婚,可見不簡單。」難怪張祖仁說,從中見證到中國婦女的解放。問他:一百多年之中,你覺得哪個年代結婚最苦,哪個年代最好?「最苦當然是清代,那時候女人地位很低,所謂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婚姻不由你說;最好就是民國,因為提倡自由戀愛,這到目前都是最好的了。」
大戶人家訂婚書 絹造手繪
從一紙婚書,可見證歷史,也見盡了民間的習俗及物價,「從前結婚是人生頭等大事,很多人為了結婚,全家人會傾家蕩產的去花費,這在婚書上都有見證。窮人當然就沒這個錢。」他說的見證,可見於其中一張民國婚書的記錄上,「聘金銀法幣六十萬元正、國幣伍十萬元正……」此外還有德禽、父母布等各樣禮品,羅列出來,大概要數十人才能把聘禮運來,可以想像這個婚禮有多盛大,「這可見是個大戶人家,十分奢華。」同樣是富貴人家,也可從婚書的質料來判定,洪偉拿出一張民國37(1948)年的訂婚書,「這個年代,婚書已出現有印刷的,而印製的技術各有不同,部份是人手印,部份是外國來的機器印的,但這一張是絹造的!而且上面的花鳥全部是人手畫上去的,很花工夫,這肯定也是一大戶人家。」
收藏婚書,兩位收藏家都受過家人的氣,洪偉:「本來是反對的,因為是紙嘛,總有霉味!我愛人以前就很反對,但見我堅持這麼久,就不再說甚麼了,我家裏有一房間,專門是擺放這些東西的,她從來不進去。」張祖仁更坦白:「本來反對得很,但後來見我從中賺了錢,就不再反對了。東西有味道,我就在上面鋪一張紙,再噴點香水,處理過後味道不大。」除了婚書,二人還收集很多東西,應該說,婚書只是其中的甜品,洪偉:「我們收藏很多東西,婚書以外,還有老報紙、書籍、信箋、老檔案……這次是因為情人節所以展出婚書。」張祖仁:「另外我還收有鳥類收藏等等。我收藏最多的是辛亥革命,共有38,000件,是全國第一的,今年我還會來香港開展覽。」
近現代婚禮場面
展覽小資料
日期:即日起至2月20日
地址:中港城(尖沙嘴廣東道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