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腸瘜肉可惡化至腸癌,但由於初期並無任何病徵,直至癌病變至中後期才發現,已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中文大學首創大腸瘜肉預測指數,讓市民自行評估患瘜肉的風險。研究發現肥胖及年長的男性煙民,屬高風險人士,患瘜肉及癌病變的風險是一般風險人士的2.5倍和5.7倍,專家建議高風險人士應接受大腸鏡檢查。記者:梁德倫
本港每年約有4,000宗大腸癌新症,是第二位常見的癌病,每年導致1,600人死亡。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聯同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早前合作首創「大腸瘜肉預測指數(CU-CPI)」,可簡單評估無大腸癌病徵的市民患大腸瘜肉風險。
六大因素評估風險
研究所早前邀請2,609名無病徵的市民參加評估,並根據年齡、性別、家族病史、體重指數、吸煙習慣及糖尿病史六大高危因素,分為一般、中度及高度風險三個組別,當中年齡較大,肥胖有吸煙習慣者得分較高,最後為他們檢查大腸。結果發現,三成一般風險人士確診有大腸瘜肉,更發現2.8%已出現癌前病變;而中度風險組別則有44.3%發現瘜肉,約4.6%已癌前病變;高度風險組別則多達77.6%發現已有瘜肉,近一成六人更已有癌前病變。
今年60歲的伍先生吸煙40多年,5呎8吋高的他體重達175磅,經評估後屬高風險患瘜肉人士,接受大腸鏡檢查後更發現體內有2粒瘜肉,其中一粒更屬癌前病變,現時均已切除並跟進治療。
負責研究的研究所總監陳家亮教授表示,CU-CPI的作用在於及早察覺大腸瘜肉,在其癌變前切除治療。他又指,今次研究發現高風險人士患瘜肉及癌病變的風險,分別是一般風險人士的2.5倍和5.7倍,故即使無病徵也可透過評估及早作出治療。
免費檢查名額二千
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總監蔡錦輝指,一般風險人士應每年接受一次大便隱血檢查,高風險人士則應接受大腸鏡檢查。該中心現正招募2,000名50至70歲無大腸癌病徵的市民參與大腸癌篩選計劃,提供瘜肉評估服務及免費大腸癌檢查,市民可於今日早上9時至周日下午6時期間致電31494161登記。
大腸瘜肉預測指數計分
因素:年齡
50至54 分數:0
55至64 分數:1
65至70 分數:4
因素:性別
男 分數:2
女 分數:0
因素:直系家族曾患大腸癌
有 分數:1
無 分數:0
因素:吸煙
有 分數:4
無 分數:0
因素:體重指數(BMI)
高於23 分數:2
低於23 分數:0
因素:糖尿病
有 分數:1
無 分數:0
*得分0至2分者為一般風險人士、3至8分為中度風險、9至14分為高度風險
資料來源: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