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言:泳手赴美升學不易捱

專家之言:泳手赴美升學不易捱

香港「飛魚」近年頻頻赴美升學兼練水,力求於泳壇再創光輝一頁。繼蔡曉慧04年入讀柏克萊大學,為港奪得首面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金牌的韋漢娜,以及京奧「小魚仙」歐鎧淳現亦於該校求學。男拔另一飛魚林政達上月剛入讀加州SantaMonicaCollege(大學預備班),新「背后」、女拔的劉彥恩亦有意年內於密芝根大學升學。鍾禮陽已計劃9月赴美,不過他坦言對適應感到擔心。

訓練文化難適應

鍾禮陽說:「美國訓練與香港不同,除了在泳池練水,也有陸上及體能訓練,以及背泳技術的專門練習等等。我相信都有助我進步,不過始終未知情況,都有擔心未必能適應當地訓練與文化,或是學習與生活模式。」他需於明年2月前達標才有機會出戰奧運,換言之於美國半年內要適應並有所進步;時間看似緊逼,他笑言:「都只有去搏,試過後不留遺憾。」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博士表示,赴美練水其實有隱憂:「美國訓練量大,泳手生理上適應雖然只需4至6周,不過心理與文化因素影響更大。試過有小朋友過到去,沒有好成績,最後連游泳也放棄了。」他又指出泳手於12、3歲青春期開始時赴美最為理想,18歲已經算遲,不過也因基因與體形而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