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春節將至,窗外的鞭炮聲又將把我們壓縮進清冷的家居之中。」南京「空巢老人」王紹銘在網上晒家書,貼出給留學德國的兒子的信,訴說內心的孤獨:「除了遙遠的回憶,我和你媽媽似乎已經沒有甚麼更溫馨的談資了。」
家長互勉要自我關照
王紹銘的家書在春節期間曝光,之所以在網絡上引發共鳴,是因為家書晒的是孤獨,晒的也是親情:「兒行千里,我和你媽媽無時無刻不在為你取得的每一點點成績而暗自高興,也為你遇到的每一個溝溝坎坎而擔憂。」有一位母親留言回應:「女兒出國時我想到最多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沒有料到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空巢家庭的寂寞。」也有家長留言互相勉勵要學會「自我關照」。
更引起傳媒關注的是,王紹銘的家境、心境所晒的社會問題:社會老齡化的加速及空巢老人的關懷問題。自2001年起,中國進入快速老齡化階段,目前老齡人口約1.69億,佔人口總數的12%。北京市老齡辦的統計更顯示,北京老年人口已達到250萬人,佔全市常住人口的15.2%,其中,空巢老人估計超過100萬,佔老年人口的40%。
幸福感安全感在倍減
如果說,農村5,800萬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留在農村的兒童)的安全、生活、學業近年漸受關注,那麼,因子女外出打工、留學而獨留家中的空巢老人,可能由於沒有逼切的人身安全問題,或多或少被忽視。
不過,也有網民不以為然,不支持國人養兒防老的觀念,甚至有人認為,這些空巢老人多是城市裏的富裕家庭,政府應該關心的不是他們,而是那些「還在為明天的飯錢奔忙的百姓」。這種偏激之論,訴說的是另一層面的問題: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固然需要關懷,但那些為生活而操勞的青年、中年,又有誰來關懷?有網民感嘆:「經濟發展了,財政收入倍增了,國人的幸福感、安全感卻在倍減。」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