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稿提前幾天交稿,文章見報日是年初五,我在仙台某條街道,想像着香港街頭此時此刻的情景:很多人拎着環保袋,裏面裝着包裹了花紙的禮物去親友家拜年。
為禮物包上一層花紙,不環保,卻貼心。送禮的時候,一層花紙屏蔽了收禮人或旁人對禮物價格的即場判斷,是對送禮者及收禮者雙方的體貼。真心誠意送禮物給人,送的是一份情意,不在乎價格的高低,量力而為即可。我情願這樣理解花紙的意義。一個有教養的母親,會邀請年幼的子女陪她一起撕去商品價格標籤,尤其是送昂貴禮物給家境略差的朋友時。孩子耳濡目染,不必言教,長大後,自然懂得甚麼是對他人尊嚴的維護。
朋友某有個富婆朋友,喜歡送昂貴禮物給人,每一次必定連銷售單據一起贈送。如果是有退換保障的電器,倒也容易理解。可是,連食物、煙酒、衣飾都連單附送,便有些怪異了。這個富婆總是令我想起大陸那個「首善」,「行善」行得那麼招搖,「行善」的目的,不但是為了公告天下:「我的錢多到可以砌很多很多的牆。」同時,也是為了告訴受贈者:「我是你們的救世主,記住,你們今天有飯吃,是因為我!」一個真正善良的人,行善的時候,會小心翼翼照顧受贈者的尊嚴。細節就是品味,富婆也好,「首善」也好,一個細節,便暴露出自信嚴重匱乏的底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