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投轉靜 指標作用褪色港滙難反映資金流向

交投轉靜 指標作用褪色
港滙難反映資金流向

【本報訊】人民幣距可自由兌換之期仍難猜度,人民幣與港幣兩類幣種,孰優孰劣亦言之過早,但外滙市場似乎已開始用「腳」表達交投興趣及前景。不少銀行財資交易主管均表示,自去年7月,離岸人民幣現貨市場(CNH)在港形成後,由於波幅大差價較闊,對人民幣現貨交易興趣不斷提高。
記者:劉美儀

相對而言,市場對純交易導向(不計商業買盤)的銀行間港滙成交興趣,則逐步降低,有業界估計,自去年7月,人民幣新修訂清算協議至今,純銀行間交易累積降幅達三至五成。由於日中盤額減少,昔日港滙上落被視作股市資金進出的探熱針,指標作用亦不如前。

市場轉吼離岸人幣現貨

金管局按月公佈的《金融數據月報》,其中經結算所自動轉賬系統(CHATS)所載數據,雖反映即時支付系統下,以外滙交易同步交收(PVP)方式的金額,但當中包含美元兌港元、美元兌人民幣等PVP交易,亦涵蓋現貨及掉期交易等品種,現時沒有官方公佈的港滙或人民幣現貨交易統計。
渣打銀行(香港)東北亞區定息收入交易部董事總經理馮思果表示,自離岸人民幣現貨市場在港形成後,隨着流通程度與日上升,港滙交易興趣被相對攤薄,絕不為奇,前者波動性較大,後者於聯滙機制上落空間不大,因應業務發展需要,該行會增添從事人民幣交易的資源。
東亞銀行(023)貨幣及利率交易部主管陳德祥亦指,受制於雙邊兌換保證範圍,港滙差價及波幅有限,但CNH波幅及引伸利潤、產品發展空間等相對港滙較大,自然容易吸引銀行交易興趣,東亞已調撥多兩成資源參與CNH及相關合約交易。

港元受制聯滙波幅有限

滙豐銀行環球資本市場交易業務香港區主管陳紹宗則認為,連同商業客盤計,整體港滙成交量未見大變動,但他同意單計算銀行間純交易坐盤活動有所減少,滙豐已調撥人手加強人民幣業務交易。
隨着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額不斷增長,收開美元作結算的貿易商會接受人民幣作為新交易幣種,而滿足進出口需要的商業客盤,會進一步拉動人民幣交易,即使不計銀行間交易活動量,CNH市場的交易胃納只會與日俱增,整體而言,不排除港滙交投興趣會減少。
恒生銀行(011)總經理馮孝忠表示,自去年7月起,市場對人民幣CNH交易需要明顯增多,港元的交投興趣相對減少,故稍微有較大盤成交,港滙波幅已相當顯著,故現時港滙日中交易波幅即使較大,反映股市資金流進流出的代表作用已不大。
有貨幣市場經紀大行則認為,雖然人民幣現貨交易上升,但未看見期內港滙交投萎縮,相信兩者沒有必然取代關係。但他同意,不少大行正將倫敦或新加坡,從事其他外滙交易的從業員,調來港專責人民幣交易品種,亦有銀行將內部資源調配,將較資深從業員,從港滙劃撥至人民幣交易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