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環境小投資:地緣政局挺油價壓美滙 - 潘國光

大環境小投資:地緣政局挺油價壓美滙 - 潘國光

阿拉伯世界動盪,油價應聲跳升,似乎是明顯不過的事,布蘭特即月期油價於執筆時已突破100美元,相對紐約即月期油價,前者正出現接近10美元之溢價。事實上,全球有接近三分之二的國際石油供應,均以布蘭特油價來作參考價。此外,由歐洲、非洲及中東出產的原油,其價格亦因為地理的關係,對布蘭特油價相對上會造成較敏感的影響,此亦部份解釋了為何多個星期以來布蘭特期油價相對紐約期油價都出現了有紀錄以來的溢價差距。
阿拉伯國家地緣局勢不穩,雖然支持了油價表現,卻對美滙造成壓力。有數據指,靠近埃及的歐洲大國如法國及英國,是埃及銀行體系的主要借貸人之一,假如埃及政局不穩而削弱其還款能力,理論上歐元及英鎊應該相對上會較美元表現更不濟。

中東國謀推單一貨幣

然而,當前的北非多國危機,有可能會進一步擴散至中東國家,其中沙地阿拉伯將成為下一個市場焦點。美國多年來在軍事上支援沙地,從中換取了中東各國長期以美元作為全球石油貿易的主要結算貨幣(Petro-dollar)。因此,若沙地政局出現變天,勢將直接打擊到美元作為全球結算貨幣的地位,此亦部份解釋了為何近日美滙指數節節下挫。
即使在發生近期的地緣事件以前,中東石油國家,以及同樣具有豐富石油或天然資源的新興市場國家,他們之間已展開了以本國貨幣作為貿易結算的行動,中東國家正醞釀推出其單一結算貨幣;而俄羅斯與中國亦已簽訂了以本幣作貿易結算的協議。另外,中國正與東協、拉美以及亞洲各國積極擴大類似的結算安排。
各國積極部署區域性單一貨幣,或以本幣作貿易結算,都是為了「去美元化」這個大趨勢而作好準備。筆者認為,美國在不讓美元大幅貶值的前提下,最終難有能力償還其所有負債。因此,上述以區域貨幣及本幣結算的行動,就是全球各國為了應付美元一旦失信於全球的時候已作好的「去美元化」應變措施。
此外,北非多國先後出現騷亂,除了與當地政府的管治有關以外,全球的食品價格上漲是另一主因。這反映了以美元作為大宗商品價格結算的缺憾。正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所言:美元作為全球結算貨幣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簡單來說就是這一制度已經過時了。

潘國光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