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春」 - 李碧華

「咬春」 - 李碧華

今日「立春」,人們應該「咬春」。
咬的是什麼春?在明代,每年立春之日,不分貧富貴賤都嚼蘿蔔,又互相宴請春餅和春捲。
我也喜歡春捲,不過油炸之物不宜多吃。好的春捲皮是「薄如蟬翼」的,包裹在裏頭的菜和肉都隱約可見,十分性感,炸的時候火候恰當,沒有燒焦灼傷的感覺,特別香酥可口。春捲餡兒包羅萬有,火腿雞絲肉絲蝦仁烤鴨都可,但一定得配上春天鮮嫩的蔬菜,如芹菜薺菜椰菜銀芽甘笋蘿蔔韭黃等,才有迎春意思。
南方人愛春捲,北方人較喜春餅,都差不多的材料,不過烙成的餅皮較厚(仍是薄餅),且大張,用來包着炒香的餡兒吃,不怕上火。兩者都講究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
寫至此漏了一樣,怎能忘掉春回大地剛長嫩芽的羊角葱?春捲和春餅少了葱花不成,有「聰」、有「勤」、有「久」、有「齊」、有「金」、有「銀」,才對得起咬春風俗。
記得曾吃過一份文人春願甜品,稱「文房四寶」:─紙(麻糬)、筆(春捲)、墨(黑芝麻醬)、硯(龜苓膏)。那筆又幼又長,捲餡費功夫。據說是乾隆皇帝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