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大年初一,我穿上新衣,跟爸爸媽媽到爺爺奶奶家拜年。奶奶親手做的年糕真是好吃極了。」
這篇不是牛王頭的作文,而是中文科必修內文。我反覆念着,覺得滿嘴文物,咀嚼艱難。
我不能讓孩子成為購物狂的借口,只有換季時才替他買新衣,新年這麼來就這麼過,絕對不會亂花錢添衣。念幼稚園時學校要求穿唐裝回校聯歡,在永吉街的小販排檔找到一百元一件的筍貨,順利妝點了儀容。今年升小一,學校照樣建議學生這麼喜洋洋的。但長高了的孩子,還穿戴成一隻賀年全盒,未免太礙眼吧,頂土,不討喜。
而拜年,奶奶早就春運,回鄉熱鬧去。年糕這碼事,奶奶是不會做的,過去多年,年初一吃到的是千篇一律的黃糖湯圓和齋菜,談不上味道。我媽媽這邊,不做年糕已經很多年,過年前還是我上網訂好一家足料但不放味精的,送過去給她,招呼親友。
這樣,上述小一文本中,沒有一筆對頭,從新衣到拜年與年糕,公文到不得了的賀歲裝點,牛王頭都無緣領略。假如老師吩咐,描述過年,他肯定反高潮這樣寫:「過新年真好,初一到初八,不用上學去。過新年真好,哪怕沒有新衣和年糕。只要,每個月都過一次新年,真的會更好。(不過媽媽一定會發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