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用同性戀家庭做包裝,《非單親關係》不過是一部老生常談,俗套得不能再俗套的電影;中產家庭、中年危機、橡皮婚姻、青春期的子女、婚外性的誘惑……最後,經歷一番小波折之後,出軌的一方回歸家庭。除了那個怏怏的第三者,其他人都皆大歡喜,包括戲院裏的觀眾。
這不是我今天想寫的話題,我想寫寫出軌者之所以出軌的原因。電影中安妮貝寧和茱莉安摩亞雖然都被孩子稱為母親,但前者的角色更近似於傳統家庭中的丈夫與父親,她有一份壓力過大、工時過長的工作,是家庭經濟的重要來源,常以酒精解壓,有酒精依賴的傾向。茱莉安摩亞則是個苦悶的主婦,相「夫」育兒,荒廢事業。子女長大後,她對自己的個人價值產生質疑,而「丈夫」一如既往地忙碌,對工作的熱情遠高於對她的熱情,對她的事業興趣也表現得相當漠然。於是,茱莉安摩亞的出軌成了順理成章的事,讓她出軌的可以是任何人:女的,或者男的;跟她有關係的,或者沒有關係的,她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急於從某個人那兒得到肯定。她深愛自己的家庭、「丈夫」、兒女,卻還是無法自控地投向第三者的懷抱,她嚮往的,是被肯定、被需要的感覺。只有這樣,她才能看到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個人價值。
每個人都需要被肯定,能夠自我肯定是最好的,但絕大多數人,卻往往是透過他人的肯定,然後才能夠肯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