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晚」這樣的名詞立於新世代漸失地位,今人過年如過日,過日不外iPhone、iPad、Notebook電腦開關;歲月轉移的明顯分別在於長假去那裏,急景殘年情緒不及快餐連鎖店換領廉價收藏品壯烈。
一年一度,年前;就那麼一個早晨,母親的廚房傳來陣陣油香,人未全醒,她的賀年油器業成。前夜歸來,見她屋裏一應紅豆、芝麻、花生、雞蛋、麪粉……滿佈,又是油角煎堆時間。
童年時更需執正,弄起石榴形狀煎堆寓意石榴多子,形亦似慈姑蒂,小朋友一概請出屋外免出口話錯。尊重一切個人人權選擇,包括地老天荒傳統習慣,尤其有關吃喝玩樂。基督教很流行的往昔,上教會學校的近親拒絕進食一切跟傳統節日拜神諸物,燒豬、煎堆、油角……多謝!
心中有宗教,口慾無拒,物不過死物,靈性與物無尤。
不再有舊時,準備炒米餅的選米,炒米,磨粉。選花生,炒花生,磨花生,篩花生。弄玫瑰糖、桂花糖,磨糖,混糖。整理餅印,餅槌,洗淨。選肥肉,晾乾,調糖混鹽晾個晶瑩透明……遠遠近近女屬到時候齊集,在長長廚房,一邊搥餅燒餅將過去一年大小是非細訴,在電話及交通不便的歲月;炒米餅整弄的十天八日是姨婆姑母輩年中稀罕日以繼夜盡訴心中情時刻。
並不懷念打死狗硬淨炒米餅,隆冬大灶火正旺的溫暖,新鮮出鍋餅香,大人抽不出空整治的自由,還有那張少說也有十呎長六吋厚餅牀……相信炒米餅式微,餅牀顯無用老早送到垃圾崗;多大的浪費?一切老情共埋的可惜!
年復年,就這樣一個年前數天的早上,陣陣油器香;母親仍然健在,繼續她心存敬畏的傳統信念。也許你認為老套,落後;又如何?子非我焉知我之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