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供有求是經濟學的基本原則,「賣懶」好明顯是一廂情願。為人父母當然想化骨龍聽教聽話,但大人眼中的懶惰行為,如三分鐘熱度、坐唔定、貪玩等,其實都是細路的天性。怎樣才不被「打入懶宮」?與小朋友約法三章,才是殲滅懶蟲的最佳辦法。
記者:蔡慧敏
攝影:梁細權
Model:Elle、Marcus、Yoyo&Thomas
賣懶典故
賣懶是廣東人的過年風俗,小朋友在年三十晚會換上新衣,拿着燈籠、紅雞蛋和一支香,邊走邊唱:「賣懶、賣到年三十晚……」有說走到村口的水井上香,回家把雞蛋吃掉,懶惰便會沽清。另一種講法是賣懶與「派財神」有關。派財神在屋邨曾盛極一時,細路用箱頭筆和紅紙把「財神」大量複製,逐家逐戶拍門索取利是。中招的總不能把「財神」拒諸門外。有「奸商」更會在財神之中夾雜着「懶」字,魚目混珠一併出售。說穿了,賣懶跟萬聖節其實沒有兩樣,都是趁着大時大節造反,出夜街玩餐飽!
懶=無法專注
把「懶」定義為「無法專注完成要做的事情」。若專注力比同齡的小朋友為低,為之「懶惰」。4-5歲的專注力平均只能維持12分鐘,6-10歲也不過是15-20分鐘。「若未能達到要求,要注意他究竟是唔想做,還是唔識做。例如自己編配溫習時間表,要到小五、六才懂;好多小朋友其實沒有溫書的概念,以為看幾眼便是,不知道是指要牢牢記住才算溫習。」
至於「唔想做」的原因,不外乎是冇興趣。讀書以外,游水、學琴也是家長和細路的戰場。兒童心理學專家蔡綺文表示,應該順應孩子的興趣,而不是要他完成大人夢想:「小朋友的自信來自別人反應。若他在某一範疇有成功感,整個人都有自信。如果根本沒有音樂細胞被迫苦學,只會適得其反。」她建議家長可與孩子訂立一些具體的目標:「例如他想打45分鐘機才做功課,但你認為最多只能玩15分鐘,半小時就是雙方的共識。」知道6歲細路的專注力在15分鐘止步,溫習和做功課便以15分鐘為一小節。而「懶」、「蠢」都是負面的標籤,應該避免。「若發現小朋友用心、努力都做不完功課,便要檢討該學校是否合適他。」
打機令專注力減弱
細路坐唔定,但對於電子遊戲機偏偏異常專注。在酒樓和商場總會看見埋首於螢幕的小孩,大人也樂於用電玩作為安撫工具,以免他們扭計或周圍走。但鄒凱珊表示,長遠而言這對培養自控能力弊多於利:「打機的官感刺激強烈而即時,但學習是個漫長的過程。習慣了,會影響讀書。」自我控制的能力要從小訓練:「可以教他們找方法自娛,例如觀察街上的情況;或者玩『木頭公仔』,計算可以忍幾耐唔走開。」當然,這只對8、9歲以下的小孩有效,再大一點真是睬你都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