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父親是香港人,母親持雙程證來港的跨境新生嬰兒越來越多,去年估計已近4萬人,惟政府政策及資源未能惠及這些家庭,長遠恐成為社會炸彈。防止虐待兒童會及聯合醫院08年推出「優質家長計劃」,為這些家庭提供支援,成效顯著,能降低家庭出現體罰、虐兒等風險。團體期望政府提供更多資源協助這些家庭,「出一蚊可以慳九蚊,長遠計係對社會有利。」
義工上門 虐兒減少
該計劃由義工為跨境媽媽提供家訪、電話聯絡等支援服務,講解本港教育、福利等資訊,並教授母親們正確的育兒知識,三年來協助超過1,000個家庭,每個家庭每年成本約1萬元。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追蹤研究了其中133個家庭,發現計劃有效降低家庭風險,32.6%家庭參與計劃前曾出現體罰小孩問題,參與計劃後降低至27.3%;虐兒風險由22.7%減半至11.1%;疏忽照顧問題更由5.8%降至完全沒有發生。
學系助理教授陳高凌建議政府推出常規政策支援這類家庭,「現時社工跟一個case要成10萬一年,家我哋只係十分之一,政府應該考慮吓,唔好等日後教育、醫療、社福問題逐個爆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