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把脈:Icon變Icon? - 鍾維傑

樓市把脈:Icon變Icon? - 鍾維傑

近期香港干德道38號之TheIcon住宅項目鬧得滿城風雨,在芸芸傳媒報道中,本地一份英文報章《南華早報》裏的一個漫畫甚搞鬼,畫裏一個狀似律師的人拿着手機,向其買家客戶交代難以打官司之原因,說其項目名稱若是Icomplete、Ifinish之類會容易打些。
據報道,買家說單位像垃圾堆,兼沒有所要之開放式廚房,後又傳出是要拿入伙紙後才能改造,有專家認為這是教唆買家觸犯建築條例。這也顯現舊地契和新地契之分別,前者預售不受ConsentScheme監理,後者則要。因此,社會又有聲音要求加強立法監管漏洞。

不犯例不等於做得好

言歸正傳,香港常自稱(亞洲)國際城市、財經金融中心,但部份環節給人的感覺仍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舉例說,汽車通常比物業平,但售車書亦詳細列出汽車之硬件性能、尺碼、保養等,基本上不難明白買了甚麼,即使不訂明,新車必定是「行得用得」,因這是合理預期。
樓比車不知貴多少倍,但不少資料、包括周邊環境、單位尺碼、配套設施等時有錯漏,有時連交收程序亦好像有點本末倒置。或許過程中沒有觸動或觸犯任何法例,但營商並非不犯例就等於做得好。汽車本身對大部份人來說已是一bigticketitem,樓房更不用說了。
這又令筆者想起不久前與一位外國房地產發展商朋友之談話,他的觀察力也強,覺得香港較內地一些市場「飽和」。他又想知,若在香港投資,可怎樣找出路。以下是部份提議:
一)針對解決買家之困難和憂慮:買錯一般消費品,就算是逾萬元之名牌貨,通常除了不愉快或覺被搵笨外,並沒有太大之殺傷力。但樓房不同,買錯除住得不舒適外,更可影響家庭經濟狀況,因通常佔家庭資產較大百分比。
令樓房買家憂慮之環節頗多,但以現今市場計,可能是「貨不對辦」較為普遍,其次是「售後服務」。前者涉及施工水準、用料、以至單位面積呎數是否符合既定要求;後者則牽涉手工物料等之耐用性,和是否「有頭有尾」。
二)擔保單位之「內櫳」樓面面積:要針對買家貨不對辦之憂慮,除謹慎建造外,可作出一些法例以外的承諾,如擔保單位「內櫳」樓面面積有多少,當超過某合理的marginoferror時,不足的便賠償少收賣價,多了時當送的,這當然需明確定下內櫳面積是怎樣計算。
三)給ExtendedWarranty:售後服務,現時通常有一年執漏期,弔詭的是不少問題會於一年後但三年不到便出現,若可延長擔保期便更理想,當然要假設業主期間並無作過改動。
要做到上述各點,發展商需要投入多些資源,以現今一手樓過萬元一呎屬平常,多付一點買安心並不難,相信這些成本收得回有凸兼賺到名譽,因已做到「不取巧」和「負責任」。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