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股齊鳴:勿被表面數據欺騙 - 張一鳴

樓股齊鳴:勿被表面數據欺騙 - 張一鳴

本周初,一家美國物業顧問行發表報告,統計美加英澳紐等全球共325個城市的置業負擔比率,結果全球有74個城市的樓價屬於「極度難負擔」,其中香港樓價中位數為258萬元,相等於家庭每年入息中位數22.54萬元的11.4倍,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這麼震撼的報告,翌日被各大傳媒鋪天蓋地報道。究竟這份報告的可信性有多高?

研究只涵蓋部份城市

筆者並非質疑這份報告,只是想提出,分析數據要小心,究竟這家美國機構如何計算香港的樓價中位數?香港市民的收入中位數又如何獲得?研究報告是否有考慮到香港的特有因素,例如低稅率令人均可動用收入相對較高,此外,超過一半香港人,大部份是低收入人士,已經住在公屋。單是香港的數據已有這麼多漏洞,那其他地點的數據又是否可全盤接受?
還有一點,報告涵蓋的城市只屬一部份,如澳門及內地不少城市都未有納入在研究範圍內,但這些城市的樓價處於極高水平卻是人所共知,單看這點,報告結果是否公平?我們又是否能直接比較這些備受質疑的數據?
其實香港樓價高,人所共知,但是否全球最高、最難負擔,則有商榷。很多人都希望找到一些藉口,向政府申訴,施加壓力,筆者認為,大家不應太着重數據的字面意義,因為數據未必準確。政府控制不了資金流,可以做的、應該做的,是盡量增加供應。至於一般市民,睇研究報告時,最重要是看其背後有何目的及假設,還有數據如何獲得。

張一鳴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