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華安息禮拜今天舉行,在6長4短的鐘聲伴隨下,靈柩將送去火葬場,他的骨灰依遺願分別撒向大海及撒在香港土地上。華叔的一生就此落幕了嗎?香港人和中國民運人士會把他慢慢淡忘了嗎?筆者想起美國19世紀詩人朗費羅(HenryW.Longfellow,1807-1882)的《生之禮贊》:
「別對我用憂傷的調子,說生活只不過是春夢一場!/因為靈魂倦了,就等於死,/而事情不是表面那樣。/生是真實的,認真地活!/生命的終點並不是墳墓;/對於靈魂,不能這麼說:/『你是塵土,必歸於塵土』。/我們注定的道路或目標,/不是享樂,也不是悲嘆;/而是行動,是每個明天,/看我們比今天走得更遠。……」
一個人死了,如果他代表的精神和價值在我們中間也都消失了,那他就是真的死了;如果他的精神和價值仍被延續,那就是說他的靈魂還在,靈魂並沒有歸於塵土,生命的終點就並不是墳墓。而活着的人,如果沒有靈魂(靈魂倦了),如行屍走肉,也就等於死了。
華叔的精神和價值能夠延續嗎?他的精神是甚麼?
華叔的精神,不是特首和建制派所誇耀的癌末時支持官方的政改,不是左報所誇耀的他曾支持香港回歸,甚至不是他建立香港最大的獨立工會教協和參與創立民主黨,儘管這些都是在他精神價值指導下做的事,但不是最有代表意義的事。
最能代表華叔精神的是甚麼?甚麼是華叔至死都念念不忘的?甚麼是他已知癌症末期仍要連任主席職位的?答案就是「平反六四」,就是支聯會,是支聯會所代表的愛國民主精神。
在香港自開埠以來所形成的香港精神裏面,包涵有愛國民主的傳統。楊衢雲、孫中山,支援中國的國民革命,省港大罷工,香港青年奔赴內地參加抗戰,以至支持當年宣稱要在中國實現民主的中國共產黨的事業,香港人從來不是只顧在香港過安樂日子,而是關懷整個中國。港人的愛國傳統也從不是為了功利,不是投靠中國當權派以謀取經濟政治利益,即使有這樣的人也不是香港市民的主流。香港人的愛國從來就是與爭取中國全國人民的民權聯繫在一起的。
愛國會同時愛黨嗎?當中共高舉民主旗號革命時,當中共機關報社論不斷呼籲要在中國實現民主、自由、人權的社會時,香港有些人是愛國兼愛黨的,但那是把國放在黨的前面,目的是要實現自由民主共和的中國,而不是盲目追隨黨,更不是靠黨謀取個人利益。當中共連彙集他們當年社論的書《歷史的先聲》也禁售時,把愛國放在愛黨前面的人士就自然不愛黨甚而反黨了。因此,愛國必與民主聯繫在一起,沒有民主前提的愛國實是誤國,甚而稱之為賣國也不過份。
華叔一生走的道路,從當年的左派至後來的反共,一以貫之就是愛國民主之路,華叔的精神就是愛國民主精神。
89民運以後,他創立及擔任21年主席的支聯會,是這21年來愛國民主的標記,是香港人延續從楊衢雲以來支援中華全國愛國民主運動的標記。
6長4短的鐘聲把中共嚇怕了,把香港掌權者也嚇怕了,他們阻止王丹來港,而香港高官也不參加安息禮拜了。他們已自我否定了他們早前說過華叔熱愛祖國、是資深民主人士的話。這沒有關係,因為這正好把他們的功利愛國、曲解民主,和華叔所代表的真正愛國民主精神劃清了界線,讓市民進一步認清了他們假愛國假民主的嘴臉。
而香港市民中的主流意識,將會延續華叔的愛國民主精神,像愛護眼睛一樣加倍愛護支聯會,今年將會有更多市民進入維園參與6.4燭光集會,香港市民也將更多人也更積極地關懷中國民主與推進香港民主,因為我們記得華叔的話:「中國沒有民主,香港就沒有民主」,而推動香港民主也就能促進中國民主。我們不會放棄自楊衢雲、孫中山以來香港人精神中所蘊含的這一項核心價值。
華叔走了。有所謂後華叔時代嗎?沒有。只有延續華叔精神的時代。正如文前詩句所說:每個明天,看我們比今天走得更遠。
華叔是過去21年到過維園或關注過維園燭光的市民們的老朋友。親愛的老朋友,一路走好啊!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