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經濟格局是:美國虧、歐洲危、新興市場物價貴。順其自然地,我們都關心新興市場泡沫幾時爆破。
事實上,07年興起的「脫綁論」(Decoupling),雖在金融海嘯時證明了無效,但現在持這個想法(即新興市場經濟現能獨善其身)的投資者已經成為主流。事實擺在眼前,新興市場經濟過熱勢頭重現,激發通脹,消費物價指數大幅上升:由07年初至今,印度升43%、巴西升21%、中國升15%等。
策動這次通脹預期爆發的是美國聯儲局,它的如意算盤是,如激發通脹預期,使資產物價大升,將進一步鞏固通脹預期,帶動財富效應,刺激消費,增加企業利潤,創造樂觀的投資環境,最後便能創造就業,減低失業率,徹底解決供過於求的現象。
負資產製造貨幣黑洞
不過,暫時美國仍然「虧」,因為樓市是一個無底黑洞。根據聯儲局資料,由07年美國樓市泡沫爆破至今,美國家庭的淨資產已經減少11萬億美元。而且美國樓價雖然已下跌了30%,但比歷史平均趨勢仍高出20%。
美國樓市黑洞,是因為負資產增多,使貨幣被迫困在樓市中,減低貨幣的流轉量(Velocity),所以,美國貨幣流轉量低,其實不但因為銀行不願借貸、企業不願貸款,也因為樓市泡沫爆破後很多人變了「負資產」。樓市本來是美國家庭的提款機,現在卻反過來「將錢綁死」,造成一個貨幣黑洞。
不論你是否同意聯儲局的理論和「脫綁論」,當通脹預期在新興市場爆發後,要控制並不容易。而且,投資者雖認同新興市場的「脫綁論」,但很多人仍有「一朝被蛇咬」、海嘯「劫後餘生」的感覺,未敢全情投入股市,特別在中國的A股市場尤其明顯,也解釋了為甚麼A股這兩年表現差強人意。
新興市場泡沫已成是明顯的事實,但當投資者仍未到達「瘋狂」和「盲目樂觀」時,這個泡沫仍有繼續擴張的空間。
黃元山
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兼任講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