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配合高鐵工程,菜園村被清拆,村民在新村未建成之前,慘被迫遷。本來,從反高鐵的「不遷不拆」,到現在村民已經讓步到「有新村即走」,可是,政府及親政府傳媒的公關文宣仍然咄咄逼人,稱他們收了錢不走、貪得無厭等等,還安排大量警力協助拆遷工程,將受害的村民包裝成為惡人,將支援他們的年輕人包裝成為壞分子。
所謂「上有好者,下有甚焉」,政府把村民打成不義,一般市民乃至拆遷工人很容易被誤導。一名協助拆遷的高鐵保安員,身懷武功,卻對手無寸鐵的一介書生朱凱迪,巧施柔道殺人招式,將朱凱迪摔倒地上,不幸中的大幸,是凱迪兄臀部着地,而非尾龍骨、頸椎等地方着地,並未釀成嚴重損傷。
香港人對於習武,素來一知半解,這無可厚非。香港並無兵役制度,香港家長一般都認為習武等是「戲無益」的玩意,或者只是強身運動,而且香港青年慘受教育制度局限及香港教師普遍尚文棄武,更加少對習武有基礎認識。首先,我要釐清一個最基本的概念,武術,是殺人的技術,例如劍術中,袈裟斬是大刀從右上斬落左下,招式是將人體連頭帶肩斬開,一招奪命。連港人認為最溫文爾雅的太極,雲手一式,其實是把敵人拉過來的擒拿手,加上太極很重視整個身體的配合,背、胸、腰、腿、手一同發力,就把敵人吸了過來。
既然,武術本身講求陽剛,招式目的是殺人,故此練武之人務必有極高內在修養,才可臨危不亂,自我克制。孫子說:「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孫子兵法.九地篇》)練武之人平日要內斂節用,才可陰陽調和,不至於走火入魔,重則禍國殃民,輕則誤傷弱小,故有鄭子產所言:「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左傳.襄公八年》)日本劍聖宮本武藏在其著作《五輪書》言:「武士之道就意味着要精通文武二道。作為一個武士,即使不具這方面天賦,只要不斷的努力,加強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兵法修養,仍然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武士。」這次保安員乘亂毆打書生,恃強凌弱,已充份反映此練武之人修養不足。
用力得其所,就是「勇」;止戈,就是「武」。西人言valor(勇敢),與valiant(英勇)和value(價值)有關,亦與virtue(美德)和virility(男子氣概)有關。可惜,在只知道文宣抹黑的香港政府眼中,宣揚武德,是遙不可及的了。
容樂其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