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每年踏入嚴冬是長者跌倒受傷高峯期,因跌倒入院數目高三成半。有骨科專科醫生指,數據顯示跌斷大骨如大腿骨或髖骨的長者,傷癒後兩年內死亡率高達26至30%,因為跌傷會加重對心肺甚至肝臟等機能的負荷,加速長者功能退化導致死亡。
記者:林社炳
據醫院管理局統計,香港每年約有30萬住院日數是因為跌倒事故所引致,佔公立醫院總住院日數4%,涉及10億元醫療開支。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指出,本地研究數據顯示,每年冬季11月至翌年4月,是65歲或以上長者跌傷骨折的高危期,比對其餘半年高出36%。
新陳代謝耗損內臟
他解釋,冬季氣溫下降,長者衣着過厚,手腳協調能力下降是導致冬天特別多長者跌倒,主要骨折部位例如盆骨、髖骨或大腿骨。外國研究顯示,發生大骨骨折的長者,傷癒後一年內死亡比率高達20%,兩年內死亡比率更達到26至30%。
長者因跌傷骨折而增加死亡風險,主因是他們跌傷後,身體會促進新陳代謝,幫助患處癒合。但由受傷至傷癒過程,對年老體弱的長者,無論心臟、肺、肝等器官功能都帶來沉重的負擔,死亡風險因器官功能衰退而提高。曾經跌倒、視力欠佳、患有骨質疏鬆、腦退化症及曾中風的人士,都較容易跌倒。
一般骨折患處常現劇痛、腫脹、變形或不能活動。但較深層的脊椎或盆骨骨折,患處只有少許痛楚,未必容易察覺。他提醒子女或護理人員,長者不願下床或不願出街,可能曾經跌倒,不想讓人知道。他警告說,小小骨裂若不及早醫治,可造成更嚴重的骨折。
有骨質疏鬆症也容易導致骨折,他勸喻青年男女在35歲前,應好好把握吸收骨質的機會,減慢年老骨質流失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