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意見唔一定要留鬚」的電視廣告中,各式各樣的社會人物登場說法:小學生說要增加教育支出,OL說要促進經濟發展,運動員說要增加體育資源,老人家說要增加長者福利及幫助弱勢社群。這種各抒己見、百家爭鳴的情景,似乎頗為符合民主社會對於全民參與、開放平等的理念。但龐一鳴先生(一年唔幫襯大地產商行動發起人)在其網誌中提出的質疑:為甚麼學生就只能關心教育支出,OL就只能關心經濟呢?為甚麼學生不能關心長者福利,OL不能提倡文化呢?這個廣告背後其實隱含着這樣的假設:社會各個群體只能從自身利益出發去提出政治訴求,個人的經濟身份、社會身份將決定其政治身份。
令社會無法凝聚
這樣的假設如果被當成公理,那麼社會將無可避免落入統治階層「分而治之」的管治策略之中。分而治之,就是將公民社會整體分解成一個個相互獨立小團體,各個小團體只關心小圈子利益卻未能合作爭取共同理想。猶如將一個有機體分解成一個個的細胞,將一塊磐石分解成一個個的分子,在分而治之的管治策略之下,公民社會的力量無法凝聚。在一個被細胞化或者說被分子化的社會中,只存在各個小團體七嘴八舌的噪音,卻沒有琴瑟和應的大合奏。例如,制止暴力原本是普世認同的人道主義精神,但○八至○九年修訂《家庭暴力條例》以擴大保護範圍至同性同居者的時候,部份宗教團體卻因反對同性戀的既定立場而加以反對。
「分而治之」的管治策略造成我們對政治身份的自我局限。一旦有人打破了經濟身份對政治身份的限制,這樣的人就會被視為非理性的異類。例如八十後社運青年,如果他們不是堅持反對興建高鐵、保衞菜園村這等違背他們經濟身份的事務,而是如同廣告中的小學生或OL那樣,為了增加大學教育支出或者促進青年就業進行抗爭的話,那麼恐怕他們就不會背負如此多的罵名。對於超越既定認知模式的人或事,我們總是習慣性地加以口誅筆伐。
泛民陣線響警號
政改方案通過以後,泛民陣線亦開始出現分裂,如今逐漸落入細胞化或分子化的漩渦當中。近日,社民連二百名成員宣告退黨,聲稱將成立一個新的政治組織「人民力量」,並以追擊另一泛民政黨民主黨為要務。一個有機體,如果自身的細胞與細胞之間不斷相互攻擊的話,我們通常稱之為癌症。現在,泛民陣線從細胞化惡化至癌症化的警號經已敲響。
利奧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