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心直說:拆解中國式併購死因 - 胡孟青

青心直說:拆解中國式併購死因 - 胡孟青

中國外滙儲備規模達2.85萬億美元,國家有必要分散投資平衡滙率風險,人民幣升值屬滙改必然進程,企業趁機尋求更多海外併購,變相執平貨之同時,增加錢生錢機會。過去20年,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年均增幅17%,過去10年中國在海外完成併購個案超過100宗,但失敗率亦高達67%,最經典失敗個案要數05年中海油以185億美元收購Unocal,及06年中移動53億美元收購Millicom,都基於國家安全理由被否決。較近期例子有09年中鋁集團收購澳洲力拓、四川騰中收購悍馬,及去年上海光明食品收購澳洲原糖生產商CSR,全部以失敗告終。
收購失敗,無論談判費與管理層時間都浪費不少。中國主權基金中投入股黑石,賬面損失不在話下,招股價31美元,家得番15.76美元,賬面唔見一半,滿以為搵到支盲公竹,又唔見得喺曲線借力海外併購優質資產上有大作為。還好今年6月22日將擺脫4年禁售期束縛,又睇吓到時中投7人小組點樣看待呢件蝕本貨。

買得到也未必好

走出去一向不容易,尤其是出海併購,即使成功過程亦難免險象環生,看早年本港兆峰陶瓷收購德國陶瓷廠,後因擴張過急資金周轉失靈而沒頂,仲有TCL收購法國Thomson損手爛腳、聯想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捱鑊甘可知。
中國人收購觸礁,係咪擔心國家政治安全或中國資源領域戰略擴張就不得而知,然而因怕搞衰品牌格調,Prada債台高築都唔肯賣俾上海富客斯。中國企業海外併購失敗,往往不在於作價,而係企業形象不及競爭對手,CSR最終以17.5億澳元售予新加坡豐益國際,唔止因出價較光明高6%,而係賣方對新加坡信心較大。
中國式豪氣往往在收購對象所在地引起同業恐慌,往往對方肯點頭而又順利得過份的併購個案,隨時會係Sucker,縱非不良資產也幾可肯定是雞肋。

胡孟青
作者為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