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告指,香港樓價是全世界最高的地方。在資訊社會,投資者在接收資訊時要仔細分析,該研究是以樓價為家庭每年入息的倍數計算。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為1.75萬元,即是年入息21萬元。報告指,香港去年第三季樓價相等於家庭每年入息的11.4倍,樓價約240萬元。這只是一個平均數,它們如何計算此數不得而知,因為住宅有不同面積,不同地區樓價亦有差異。
了解市場運作 令住者有其所
樓價240萬元,相信在新界可以找到一些細小而樓齡較高的單位,以呎價4000元計算,面積約600方呎。是否合理?相信大多數人應同意樓價過高,特別是要置業的年輕人。我不認為30歲前一定要置業,但要在30多歲置業,需要有不錯的收入及計劃。
這報告並未包括新加坡,及國內城市如上海等,相信若包括此等城市,這比率一定較高。以上海為例,樓價應不止是家庭的年入息11.4倍。
房屋問題好像隱疾般纏繞香港幾十年,在港督麥理浩等年代,此病算是可以受到控制,合適處方為平衡的公屋、居屋與私樓政策。置安心不是對付此隱疾的好處方,還要有好的醫生,觀乎現在每次在收地、改變土地用途時,所產生的各樣問題與衝突,如在菜園村及南生圍,加上有官員因為不夠錢用,而與地產商關係密切,相信找個大國手去醫治此隱疾是有其必要。
施永青絕對勝任當房屋局局長,甚至特首。他了解整個市場的運作,令居者有其屋,投機者炒其樓,住者有其所。此外,肯定不會因貪戀一些職位,而犧牲一些市民本來可以入住居屋的機會,相信菜園村事件在早期,會得到較佳處理。
李兆波
中大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會計與財務高級導師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