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近半世紀本港中式婚宴菜單一直轉變,不計炒飯、甜品及果盤,由12道菜漸漸減至近年的八道菜,菜式越見多元化及彈性,如魚翅可改為花膠湯等。飲食業界老行尊相信推動六道菜的運動會成功,「與時並進呀,家都興少糖少鹽」。
60年代飲宴食足12道菜
香港餐務管理協會主席楊位醒指60年代飲宴,頭盤乳豬、四個熱葷、鮑魚、魚、雞、魚翅及湯,連前菜的花生及合桃,共有12道菜,及後減掉前菜,10道菜寓意十全十美。他指乳豬及雞兩道菜「好意頭」定不可少。有指傳統上燒乳豬皮色紅亮寓意新娘仍白璧無瑕,有初婚見紅之意。
楊位醒指70年代又流行減去一個葷的做法,即所謂「九大簋」,「之後80年代又取消個湯,或者少一個葷菜」。他認為只要與客人多溝通,解釋減廚餘運動好處,菜單更彈性,要說服客人不難。婚禮顧問歐惠芳指,六、七十年代擺酒,以食物為重點,菜式份量十足,「佢哋想法係寧願飽親人,都唔會餓親人,咁樣先唔會失禮」,而現時新人擺酒,則較講究場地佈置、遊戲環節等,菜式變得較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