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先生及他的隨行官員有沒有被盛大的國宴弄的骨頭輕了幾両,又或被自己開出的四百五十億美元支票搞的輕飄飄,以為中國真的已成為新的超級強國,以為世界真的進入G2年代。若果他們回國後還留有這份亢奮,胡先生及他的隨員該好好洗個冷水浴,再看看《大工地上─中國農民工之歌》這本書,讓大家可以清醒一點。
《大工地上》不是一本好看的書,不是一本容易看的書。不知道作者堅持還是別的原因,書中用上很多複雜、抽象、生澀的術語及概念,當中不少更是蘇聯東歐集團瓦解,自由市場信念一統天下後很少用的。例如生產與再生產過程、階級形成與階級行動、階級意識與行動能力、殘缺不全的勞動主體、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等。這些比較另類,比較「不合時宜」的術語雖然增加了閱讀的難度,卻可以讓讀者意識到書不是一般性的探討農民工問題或個案研究,而是從一套宏觀的理論架構出發的,而是跟馬克思理論傳統相關的。對於已幾乎忘記馬列老祖宗的中共高層來說,書的觀點、論述方式可以起特別的刺激作用,還可以讓他們及學者、智囊重新思考中國發展的進路,看看它究竟是走出自己的發展模式─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還是搞了比西方資本主義剝削低下層更嚴重、更徹底的「自己友資本主義」(CronyCapitalism)。
當然,這本書的實體其實是大量個案研究,大量實地支援、參與及觀察。幾位作者及研究員沒有像很多社會科學研究那樣隔岸觀火,以中立客觀的觀察者自居,把自己跟研究對象分割開來。相反,他們跟農民工打成一片,走進工地,走進他們住的簡陋社區,聽他們訴說工作之苦,欠薪之苦,了解他們被現代化大都市擠到邊緣的辛酸。又為工人提供基本的支援與服務,例如開設文化活動室,每星期為工人播放一場電影,動員老師學生捐贈圖書成立圖書館,提升他們爭取本身權利的意識。
正是在這種雙向互動過程中,作者得到農民工、建築工的信任,工人願意開放心靈向他們剖白自己的辛酸。訴說自己如何成為分包制度下的犧牲者,工作如何沒保障,工資超低,工頭及建築公司長期拖欠薪酬後一走了之,地方政府、市政府不提供半點支援或服務,公安武警視他們為麻煩製造者動輒打壓……。簡而言之,這些半農民、半工人的農民工是打造一座座輝煌城市的主力,是堆起一幢幢舉世矚目大樓的無名英雄,是撐起中國耀目經濟奇蹟的支柱。但這些城市、大樓、奇蹟都沒有他們的份兒。大樓住不起,城市進不了,工錢收不到;還要拚着被公安打壓拘捕的危險追收血汗工錢,以補貼日漸荒廢的本鄉本村。
經濟學者郭益耀先生說,中國在四九年後三十年能打造出一個較齊備的工業基礎,成功搞了自己的重工業,靠的是剝削農村、農民的剩餘。開放改革三十年的今天,農民變成農民工,再次為城市、為經濟發展付出沉重代價,成為被剝削的對象。胡錦濤及其他共黨高層在炫耀中國的經濟奇蹟前,大概該到遍佈中國大小城市的工地看看。只有這樣他們才會明白,經濟奇蹟是建立在農民工的血淚上的,是透過無情剝削農民工而來的!
文:盧峯
逢周三、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