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大國在現今經濟及金融環境下,本應是最佳拍檔。但美國大量印鈔,量化寬鬆政策被中國不斷批評,祖國為求抗衡,兩年多以來靠投資、靠信貸,推高經濟。美國一邊輸出熱錢,中國一邊輸出購買力,相互抵銷,當然這並非一場零和遊戲,誰勝誰負,好戲仍在後頭。
身處香港,早已領教過內地同胞的強勁購買力,無論名牌珠寶、鐘錶或日用品店舖,早晚均擠滿內地人,內地人買得起更買得「豪」,寶馬亦因為要應付大量中國定單,德國生產線今年要破例取消冬天休假。
內地城鎮居民收入去年增長10%,但仍僅得2萬多塊人民幣,證明中國數據不能反映經濟及居民購買力實況,更不能低估內地人的隱藏財富實力。從經濟規模而言,中國已超越日本,外界共識是不消十年,祖國勢將成為全球經濟大國。
盲目跟買易損手
中國冒起引來無數憧憬,但西方社會對中國增長模式仍有保留。英國傳媒指,前滙豐主席葛霖近日以官員身份,向商界演講指中國商機無限,但座上客卻提出不少疑問。更甚者,有對冲基金經理對中國前景由樂觀變為關注,擔心泡沫爆破,部份更部署造淡以對冲風險。
觀乎近期港滙回軟,適逢內需消費股跌到四腳朝天,說真的,就算你問上市公司昨日和今日有乜唔同,相信佢都未必答得出。股價變天,只因投資者也善變,對同一家上市公司之睇法,今天與昨天可以差天共地,源於對估值之感覺與認同程度,當中更涉及人為比較因素,總之,一家上市公司股價可以由年初水平翻近兩番,而業績盈利卻沒有同時翻兩番,撇開其他因素,好大程度係炒過龍。
唔好以為見有大行增持就去搶貨,有冇諗過佢利用股權披露公告天下時持股已過咗5%,咁早前未夠5%要披露前,入市價又喺乜水平呢?好多投資者冇考慮過呢點就盲目跟風,隨時「是你手損」!
胡孟青
獨立股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