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珊娜玉頻頻亮相銀幕的時節,有個叫米高約克的英國男演員也很紅,粗心大意的半票影迷一度誤會他們是親生姐弟──同樣姓York,不過香港當年翻譯名字的師爺非常細心,就像盡責的家長替小孩添置衣裝,女的永遠得到粉紅色,男的從來是啤啤藍。激進女權運動員很不屑這種無傷大雅的慣例,視之為奇恥大辱,八九十年代有一位執筆寫影評的勇將,便曾經鬼殺咁嘈疾呼性別歧視,從美國學成歸來氣燄更上層樓,任職藝術中心電影部時大刀闊斧將譯名全部中性化,發姣發到出面的《蕩婦姬黛》當然連根拔起,傳為一時笑柄。聽說此姝後來去了大專開課教性別研究,聞者心驚膽跳,不知道有多少白紙要遭神聖的去性洗禮,每回陶傑先生在專欄數落美式女權份子,我都默默祈禱他們在蘭桂坊酒吧的快樂時段不期而遇,展開激烈辯論之餘,最好還擦出愛情火花。唉,人老了果然一天到晚渴望做媒人,恨不得天下有×人統統終成眷屬,該煨啊。
York當然是大姓,連郡都以之命名,有點像我們的乜家村物家莊,見到兩個九唔搭八的人姓氏相同就以為他們有血緣關係,委實太幼稚了──難道報上登了幅張栢芝張曼玉擠在北京天橋前排觀看時裝表演的照片,便跳到「都冇解嘅,啲靚位畀佢地張家姊妹花霸晒」的結論?之所以矇查查併砌玉姐姐和約克弟弟的合家歡畫面,大概覺得他們似新版本的莎莉麥蓮和華倫比提──這對雖然一個姓麥一個姓比,倒是如假包換的同胞,別怪我嚕囌,不講清楚不但80後一頭霧水,沒有翻閱電影雜誌惡習的80前也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