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 鄧達智

十 - 鄧達智

這個墳場佔地細小,尋遍手上有關澳門旅遊小冊或書籍寥寥片言隻語介紹。畢竟,墳場在東方人眼中並非旅遊推介項目,有大吉利是之嫌。來過多少次?
無從計算。早已十分熟悉的澳門,再來例必就非十足也起碼幾分商業行為,旅遊似乎相當遙遠,從前戀慕她的寧靜常作遠足悠閒散步,在新拉斯維加斯成立之後那距離更遠,酒店大堂往來全身披上名牌內地豪客的大款豪行跟自己猶似兩個世界;一色皮膚幾級界別。
坤記吃過馬介休面珠墩,西洋飛運肥美沙甸魚;書友去國多年,重遊澳門再非少年往事,三人漫步走過水坑尾入瘋堂斜巷,這是一方來極不厭葡國味最濃古老地段,就是婆仔屋內幾株幾人環抱二百年老香樟樹足引駐足長長一會兒。往山路上走穿越窄逼長巷,老友盛讚:「還餘充沛寧靜……」
走在大三巴的背後,避過遊客潮,穿過密密民居新勝街、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白鴿巢公園、東方基金會(比較懷念從前賈梅士博物館時代,展廳較多展品更豐富,如今單單薄薄連過去引人留連的花園只餘蒼涼)。在民居與基金會中間,窄窄的入口,刻上東印度公司,統稱基督教墳場,闢於1821年,是澳門第一座基督教墳場(之前只有天主教墳場),不過內邊好幾座墳墓立碑更早為17××比墳場更老。入口的小教堂名馬禮遜,古老石牆東北角有好幾座刻上Morrison的墳,證明該傳教士家族在澳門的久遠關係。
枝椏粗壯蒼健雞蛋花樹婆娑,最著名安息客人為英國畫家,以畫記錄了頗豐香港、廣州尤其澳門十八世紀風貌的錢納利。百多座墳,好些為鴉片戰爭戰死年青英國軍官,但印象最深刻:中間石牆下,小小麻石碑,來不及記錄名字,只餘一記「十」字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