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琅琅上口的童謠,配上輕快的結他伴奏,成功打開有特殊學習需要小孩的心扉。三歲的婷婷(化名)患有整體發展遲緩,表達能力遠不及同齡小孩,並有專注力不足及情緒問題。經過一年的音樂治療,婷婷不再自我封閉,懂得簡單對答,學習能力大幅提升。有音樂治療師指小孩三歲開始接受治療效果最好,六歲後則事倍功半。
記者:王智君
「太陽伯伯,太陽伯伯,你去咗邊?快啲快啲出嚟,快啲快啲出嚟,照着我,照着你。」協康會音樂治療師曾愷茵一邊唱歌一邊彈結他,在旁的婷婷則笑着用小手指撥弄弦線,一片歡樂和諧。曾愷茵唱歌時會爭取機會與小孩互動,例如指示小朋友們舉手、踏地或加入一起唱歌。
三個月可初見成效
曾愷茵指音樂治療對有言語、情緒問題及專注力不足的小孩尤其有效,建議問題較輕微的學童參加音樂小組,嚴重者則接受個人治療。她指出,小孩兩歲半至三歲開始接受治療效果最好,「呢個時期佢哋好似一張白紙,要改正任何唔好嘅習慣都易啲」。她說結他音色溫和,小孩容易接受,是治療的主力樂器,至於搖鼓、沙槌及彩虹棒等,則可訓練大小肌肉及手眼協調能力。
曾愷茵舉例,當她手握搖鼓時,會將搖鼓停在不同位置,要求坐在面前的小孩敲打。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可一次過訓練他們的專注力、耐性及手眼協調能力,並增強其自信,「打鼓時佢要張開所有手指,一定要有好大嘅安全感先做到」。以每星期一堂的進度計算,學童一般接受三個月音樂治療可初見成效。
協康會旗下的特殊幼兒中心,供二至六歲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小孩入讀。中心主任雷惠如指,婷婷初到協康會時經常鬧情緒,經過一年言語、物理及音樂治療後,情況已大有改善,「初頭日日都喊,完全唔講嘢,家個性積極咗好多,講嘢會望住老師」。
雷惠如指另有一名同樣患整體發展遲緩的四歲男童,原本不懂說話,接受兩個月音樂治療後學懂開口叫爸爸,今年9月更有望轉至主流幼稚園繼續學業。
音樂治療每堂收費數百元,不少低下階層家庭難以負擔。慈善團體GoodHopeSingers下月13日舉辦慈善音樂會,部份收益捐助協康會開辦音樂治療小組,學童可以優惠價參加治療,詳情可參閱 http://www.heephong.org/webprod/cht/whatsnews/detail/2162。
音樂治療部份環節
-唱Hello歌-
內容:治療師逐一與小孩打招呼
目的/療效:檢查他們當日情緒
-自彈自唱-
內容:小孩在音樂中「郁吓手腳」
目的/療效:幫助他們進入治療狀態
內容:邀請小孩合唱
目的/療效:鼓勵不願說話的小孩「開金口」
-玩樂器-
內容:小孩輪流演奏搖鼓、沙槌等樂器
目的/療效:訓練大小肌肉、耐性及合群性
內容:按指示敲打搖鼓
目的/療效:訓練專注力及手眼協調能力
註:小組治療四至六人一組,為時一小時;個人治療則每次半小時
資料來源:音樂治療師曾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