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一個小說一幅畫,面世後總有來自不同角度的「解讀」,好些還是當事人創作時壓根兒沒有概念的。「被分析」、「被解剖」、「被歸類」、「被隱喻」、「被探討研究再下定論」……評議者眾,有的夠班有的根本欠資格,不必理會,孩子下地就有自己的路。而且外行的鬧笑話,你我笑笑也罷。
仇英,號十洲,明朝一位著名畫家,擅長畫人物,部份還甚香艷。名氣響,婦孺皆知。
清,某古董店一日掛上一幅《史湘雲春睡圖》,署名就是仇十洲。兩位鑑賞家經過,一瞧,名家大作!
甲道:「此畫確是真迹,用筆完全是仇氏風格,精妙絕倫的題字、印章,甚至所用畫紙,亦是有百年歷史的縑紙。」
乙道:「紙是縑紙,但此畫布局散漫有破綻,我懷疑是高手臨摹的。」
正當二人評議得津津有味之際,背後有人大聲取笑:「咦?明朝的人也畫得出本朝(清)小說中人物?」
說罷揚長而去。只剩兩位鑑賞家與《紅樓夢》中春睡的史湘雲面面相覷,面紅耳赤,落荒而逃。
──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