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痛風可能出現的痛風石,一般積聚在手指或前臂等關節,鮮有在鼻樑內出現。台灣一名曾接受隆鼻整形手術的女病人,出現鼻腫痛,初時以為是隆鼻後感染,開刀取出化膿物後才發現原來是痛風石。本港骨科醫生指,約兩至三成痛風患者會出現痛風石,尿酸結晶體除積聚在關節外,甚至影響耳殼。
台北馬偕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蕭弘道表示,該名50多歲的女士以往曾在鼻內放入矽膠隆鼻,近來鼻樑感覺腫痛,忍痛半年後才求醫,初時以為是矽膠引致組織感染,但清理膿腫時,發現一團乳白物質,才確定是痛風石。
忌吃動物內臟及豆腐
痛風是因身體對嘌呤(Purine)代謝失常,令尿酸過高所致,可分急性及慢性。骨科專科醫生高拔萃解釋,急性痛風是患處如腳部關節突然腫痛,治療後症狀可以緩解,但慢性痛風則因尿酸的結晶體在某處積聚,稱為結石性痛風,「好似一嚿粉筆嘅粉團咁」,通常結晶體積聚在前臂及手指關節、耳殼甚至出現腎結石,「痛風石會壓住關節,慢慢令到關節變形,出現發炎腫痛」。
高拔萃指出,出現痛風石的患者應定時服食治療痛風藥物,同時避免進食高嘌呤食物如動物內臟、海鮮及豆腐等,也忌飲火鍋湯底及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