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美強調雙贏關係 隨時受衝擊胡奧贏面子 欠實質成果

訪美強調雙贏關係 隨時受衝擊
胡奧贏面子 欠實質成果

受過21響禮炮歡迎、吃過國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前天(周五)在芝加哥參觀了孔子學院和中西部中國企業展後,結束四日國事訪問,說此行達到「預期效果」。輿論和專家卻指胡錦濤此行象徵意義大於實際,只是為兩國元首贏了些面子,沒有重大實質突破,中美強調的互利雙贏關係,隨時再受經貿和軍事磨擦衝擊。

胡錦濤這次訪美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展示他得到強國元首應有的尊重,第二是展示中國的軟實力,藉參觀孔子學院展示中國文化在海外日益吃香,透過參觀美國中西部中國企業展,展示中國不止是賺外滙的世界工廠,還在世界各地投資和創造職位。
從這角度看,胡錦濤此行不能不說是成功。五年前訪美得不到的國宴招待,這次得到了,《人民日報》等內地黨報為等國宴照片,上周四早上遲了幾小時出版。這次訪美基本上也按劇本順利進行,沒有五年前鬧出歡迎儀式司儀錯說「中華民國」、法輪功學員示威的尷尬,只是聯合記者會出了繙譯問題。

「派錢協議」多是計劃中

美國總統奧巴馬(BarackObama),也藉此行補救2009年訪華被指叩頭的軟弱形象,在記者會上公然向胡錦濤投訴人民幣升值不夠快,兩國公司進入對方市場要有來有往,說中國「有人權才有和諧繁榮」,也當眾迫使胡錦濤公開承認中國人權有不足之處。
中國在聯合聲明首次公開表示關注北韓濃縮鈾計劃,南韓隨即同意與北韓恢復軍事會談,假如能促成六方會談重開,將是胡錦濤訪美的重要成果。美方邀功說是奧巴馬施壓有功,在上周二私人晚宴向胡錦濤警告,若中國再不約束北韓,美國就重整在亞洲的軍力部署。
中國官方傳媒強調,中美發表的新一份聯合聲明,確立「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中美合作夥伴關係」新定位,較此前「積極合作全面的關係」更進一步。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的袁鵬稱,此行「成功消除」中美去年對對方的一些疑慮。
但分析家和美國輿論都質疑這次訪問的實質成果,美國官員強調雙方簽署的450億美元(3,510億港元)對華出口協議,創造23.5萬個職位,其實很多是已宣佈或仍在計劃中,部份甚至會令職位外流到中國。中國對人民幣問題也沒有具體承諾,承諾自主創新政策不與政府採購掛鈎和打擊盜版,亦要觀望成果。

美國駐華大使洪博培(左)與中國駐美大使張業遂,前日在芝加哥機場歡送胡錦濤。美聯社

沒保證放寬打壓人權

在人權問題上,胡錦濤說中國「在人權事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也沒有任何放寬打壓人權的保證,而且這番言論沒有在內地媒體出現。
在軍事關係和戰略問題上,除了就北韓問題施壓和簽署中美合資在華設立核安保示範中心的協議外,雙方沒有重大突破。尼克遜中心中國研究主任唐安竹(DrewThompson)說,聯合聲明提到發展中美兩軍關係是好事,但沒有任何機制確保兩軍關係持續,隨時因下一輪美國對台軍售再惡化。
「胡錦濤是達到了他的目的,得到國事訪問全套最高規格接待。對美國來說,此行少出問題、奧巴馬沒有出醜,也達到了最低要求。」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成斌向本報表示:「但最後沒甚麼實際改變,兩國元首發表很低調的聯合聲明,舉行蒼白無味的記者會,沒有新突破,也沒有展開新項目。」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紐約時報》/本報記者

胡錦濤在芝加哥機場乘坐專機回國,中美官員在場送別。法新社

胡錦濤訪美成果

-胡錦濤與中國形象-
得到美國最高規格歡迎,對兩國公眾展示大國領導人地位,並向美國人展示中國由世界工廠,變成在世界各地創造就業機會的投資者

-奧巴馬形象-
在美中經貿關係、北韓和中國人權問題公開擺出強硬立場,彌補他2009年訪華的軟弱表現

-經貿-
簽署450億美元對華出口協議和60份經貿合作大單,包括中國工商銀行收購東亞銀行在美國分行的控股權、中航工業跟通用電氣成立航空電子合資公司

-北韓-
中國首次公開關注北韓提煉濃縮鈾計劃,促成兩韓恢復對話

-軍事與全球安全-
加強軍事交流對話,減少對形勢的誤解和誤判;簽署合資在華設立核安保示範中心的協議

-人權-
胡錦濤首次公開承認中國在人權事業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並同意舉行下一輪中美人權對話

資料來源: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