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巴黎、梵第岡、竹林、老虎並置的時代 - 楊照

楊照:巴黎、梵第岡、竹林、老虎並置的時代 - 楊照

朋友去了一趟上海,回到台灣聊起來,覺得印象最深,感覺最佳的,是去了M50。乍聽會不過意來,再聊兩句,原來指的是莫干山路五十號的藝術園區。朋友對「莫干山」三個字毫無印象,特別再講了一次:「就是M50,他們都這樣說的。」
朋友必定無從理會,我最早存留下「莫干山」記憶的,是讀了木心的散文。文章這樣寫的:
「莫干山以多竹著名,挺修、茂密、清翠、蔽山成林,望而動衷。尤其是早晨,繚霧乍散,無數高高的梢尖,首映日光而搖曳,便覺眾鳥酬鳴為的是竹子,長風為竹子越嶺而來,我亦為看竹子乃將雙眼休眠了一夜。
「莫干山的竹林,高接浮雲,密得不能進去散步。使我詫異的是竹林裡極為乾淨,終年無人打掃,卻像日日有人打掃,剛打掃過一樣;為什麼,什麼意思呢,神聖之感在我心中昇起……」

讀這篇文章時,是八六年,我在鳳山步兵學校服役,暑熱中帶著學生滿山遍野上「班攻擊」課程。中午歇息,吃過便當,學生們在野戰教室午睡,我帶著裝了書的綠色「教案包」退到後面的竹林裡。風聲颯颯,任何一點空氣流動都會被搖曳的竹子放大其聲響,好像也就同時放大了其涼意,我從書頁中抬頭,努力想像密得不能進去散步的竹林,會是何等驚人的模樣。
而且木心還說莫干山上有老虎,用腳爪撕啦撕啦地抓他的門。怎麼知道門外的是老虎?門外抓門聲停了,一會兒,不遠的下坡大騷動,鳴鑼、放槍……第二天,有人來報:老虎咬死了一隻羊,但來不及啣走,木心還因此得了機會買一條便宜的羊後腿。
所以我的印象中,總以為莫干山在什麼窮迫之處,從來沒跟上海聯想在一起。知道莫干山在上海,竟然是從旅遊書上看來的,介紹的就是「莫干山路五十號」熱鬧的藝術倉庫。真正去到莫干山,心中當然不存任何希望那裡還會有老虎出沒,否則計程車司機不會那麼爽利快輪直奔,不過一路上,竹子、蔽山成林的遍綠景象難免還是一直在眼前映照著,那麼壯觀的竹子,總不可能都消失了吧?
還真的就消失了。一路到達目的地,沒見到一棵竹子。忍不住問了開車師傅一聲:「這裡都沒竹子了?」師傅根本聽不懂我在講什麼,儘管上車時他特別強調他是個老上海。
老上海知道上海以前叫「東方巴黎」?「知道。」那麼徐家匯以前叫「東方梵第岡」?「好像有那麼回事。」如此一來豈不是把梵第岡從羅馬給搬到巴黎了?師傅被逗笑了,很有民族尊嚴地說:「中國人嘛,愛怎麼說怎麼說,外國人也管不著!」
梵第岡在巴黎這回事,其實也是木心書中寫的。想想,上海比做巴黎、徐家匯比做梵第岡的時候,莫干山上還有散步走不進去的竹林,還有用腳爪抓門的老虎,真是個時代!
現在,莫干山卻都快要被一個簡單的M字就交差了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