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禧三部曲最後一部《直搗蜂窩的女孩》(TheGirlwhokickedtheHornets'Nest)書只看了一半,電影已上映了。不好等至書看畢才去印證小說與電影的分別,再過十天才去看,電影恐怕已落畫,看不到了。祇好一如看第一集,書未看完,也去看電影,第二部小說剛翻至一百頁,第二集電影又來了。加起來,三集合共七個多小時的電影,算是捕捉了小說原來面貌,有等細節,作者StiegLarsson花上好幾頁紙點出來龍去脈,電影明快多了,一個鏡頭就可以了。
千禧三部曲小說,每本都超過七百頁。每天看五十頁得花兩個星期,電影兩個多小時。不看書,祇看電影,用半天已足夠。不過,電影看完,還是要看書的,文字的魅力,影像仍未能取代得了。《直搗蜂窩的女孩》最後一幕,Blomkvist去探望Salander。雨過天晴,Salander終於自由了,可以過她喜歡的生活了。看這一場戲,Blomkvist按門鈴,Salander打開門,站在她面前的,是她的好朋友。試譯最後的一段:「她望着他好一陣子,知道她對他已沒有感覺,至少不是昔日的那種感覺了。」「但他實在是她過去幾年的好友。」「她相信他,卻又是那麼煩的,她信任的人是個男性,是她一直想迴避的男人。」
「然後她打定主意:假設他不存在是荒謬的。再見他,已不會受到傷害了。」
「她打開門,讓他進去,讓他再一次走進她的生命。」
描述細緻,很有文學的筆觸。
電影的結尾,就是沒法表達出Salander少有的溫柔時刻,文字可以捕捉到她的感覺,電影鏡頭卻呈現不出那感覺來。電影的語言與文字鋪陳有所不同,照顧的層面自然不一樣。暴力行為,查案經過,法庭審訊,控方與辯方各出奇謀,出現的張力,可透過影像,具體呈現出來。男女主角的內心世界,他們怎樣想,他們的感覺怎樣了,只有文字才可說個清楚明白。
三部曲故事一部比一部複雜,小說可以把事件,包括各式人等的想法逐一介紹清楚,電影只能把他們的行徑,透過影像呈現出來,我們往往祇看到行動過程而不及他們的內心世界。即使如此,電影仍是可觀的,是小說內容豐富,導演把重點拍出來,已具震撼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