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股齊鳴:房產稅搔不着癢處 - 張一鳴

樓股齊鳴:房產稅搔不着癢處 - 張一鳴

樓價居高不下,市民抱怨,政府頭痛。最近內地盛傳以上海及重慶為試點,推出房產稅。開徵房產稅在內地其實已有很多討論及傳聞,甚至有人形容房產稅是市場最後武器,究竟房產稅是否有效?筆者有保留,相信其影響並不如市場預期般大。

遏市為名增稅收為實

首先是稅率問題,雖然政府尚未公佈細節,但按內地報章的報道,稅率介乎樓價的0.3%至1%。試想,1%的稅率,對於炒家來說算甚麼?在香港買豪宅,印花稅率也上調至4.25%,在2010年11月20日或以後購入的單位,如果在6個月內出售,要支付額外印花稅15%。那內地物業徵收的1%稅率,實在搔不着癢處。
對於內地投資者而言,正面對通脹風險、潛在資產價格升值、人民幣升值等情況,他們對投資房產的渴求,又怎會被那1%房產稅所阻。
另一方面,徵收的方法聞說亦頗複雜,就報道所指,重慶與上海的房產稅方案並不相同,單是上海就有多個版本,有說按人均面積徵收,有說只對第二套以上普通商品房徵收,又有說是按一定房產面積的新購房屋徵收。假設是按人均面積徵收,地方政府如何獲得相關數據計算稅率?更何況,地方政府一向都不太依從中央指示,當年推出土地增值稅亦擾攘多時。而據過往歷史,中國長期的稅制改革,皆未對樓市有太大的影響。
與其說推出房產稅目的是遏樓價,不如說是用以增加地方稅收更實際。其實,在許多發達國家,房產稅常用以擴闊地方政府稅基,而非用以遏止樓價。
筆者相信,中央也會視房產稅為一種擴闊地方政府稅源的方法,並以此作為長期稅制改革的一部份。

張一鳴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