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採取高地價政策,加上近年土地供應驟減,發展商為爭取最大利潤,往往高於市價賣樓。為求造價越賣越高,往往採取擠牙膏方式策略,予人「冇樓賣」感覺,分段推售單位,視乎反應加推加價,以推高樓價。
試水溫兼逐步加價
近年開賣新盤,尤其大型逾千伙的項目,發展商多採取分階段形式發售,先推小部份應市,測試市場「水溫」,若反應良好及獲一定承接力,便再加推部份單位,甚至加價,以營造「有買趁手」的營銷氣氛,買家感覺早買有着數,刺激銷量。加上發展商善於運用包裝技巧,將物業包裝成豪宅級數,部份數量較少的特色戶,挾矜貴及設計獨特作賣點,往往「天價」發售,為項目定下造價指標。
其後,政府多番出手規管發展商賣樓手法,增強透明度,如示範單位展示的裝置及設備,不可讓市民有增加空間感錯覺;開賣前3天公佈價單,加推單位亦須同於3天前公佈定價,讓市民有足夠時間考慮及作決定。隨着規管措施增多,發展商為準確測試市場對造價承接力,寧分段公佈單位定價,放慢推盤數量,甚至單幢樓花盤,發展商也一樣分批賣,因而一次過盡推單位情況已甚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