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運輸及房屋局昨日公佈去年第四季《私人住宅一手市場供應統計數字》,上季施工量及落成量同時按季出現暴跌,分別只有1700伙及2300伙,下挫66.7%及43.9%。業內人士認為,這與政府宣佈增加供應後,發展商刻意減慢發展速度及囤積居奇有關。立法會議員李永達認為,政府應要堅決執行每年有2萬伙新供應,才可以令發展商加快賣樓,使樓價趨向平穩。
李永達指出,去年第四季施工量及落成量急跌,「唔排除係發展商特登鬥吓氣,知道政府想增加供應,所以發展慢啲」。由於現時利息低,發展商持貨能力強,只要減少新盤發售數量,令樓價持續向上,升幅足以抵銷持貨成本,所以發展商不介意慢慢起樓。
每年2萬伙要等三年
李永達續稱,雖然政府早前定立每年2萬個建屋目標,但他向政府索取預測數字,最快要到2014至2015年才達標,故此發展商尚有幾年時間囤積居奇。「由於發展商睇死政府未來推地數目未必能達標,所以政府要堅決執行建屋目標,就算冇人勾地,都要每年拍賣足夠發展2萬伙的土地,要發展商感受到壓力,先會加快賣樓」。他認為,難透過行政手段逼發展商賣樓,因發展商一定會「扭計」,一拖又幾年時間,不及增加土地供應有效。
理工大學建築及房地產學系教授許智文表示,發展商有見市況穩定,加上供應量只是逐步增加而不會大升,因此有可能控制發展步伐,令施工及落成量同步下跌。他認為,當政府有源源不絕的土地推出市場,住宅供應量每年若達2.1萬至2.2萬伙水平,發展商便不會刻意拖慢發展進度。
經濟學者關焯照亦認為,政府今年首要任務是要加快推地,以現時發展步伐,未來供應量只會逐步向上,非一下子達標,故難令市場在短時間內供求平衡,不足以阻止樓價繼續升。他指出,每年要有2萬伙供應已是最低要求,政府要取回土地主導權,要「拍(賣)多啲地」。
據運輸及房屋局數字,去年施工量共1.34萬伙,雖按年增加63.4%,但若以季度計算,則由第三季5100伙急減至第四季1700伙,創近6個季度新低。去年落成量亦有1.34萬伙,較09年升86.1%,惟第四季按季減少43.9%至2300伙。
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指,去年落成量較政府原先估計的目標少約800多伙,相信會延至今年落成,連同政府原先估計今年落成近1.1萬伙計算,估計今年落成量約1.2萬伙,較去年跌約一成。
中小單位佔貨源61%
房屋局發言人表示,未來3至4年有約5.9萬伙一手私人住宅供應,中小型單位(實用面積753方呎以下)的供應約3.62萬伙,佔整體約61%。隨着施工量增加,未來供應亦會漸增。而行政長官在去年10月施政報告中表示,未來10年內,每年平均供應可興建約2萬伙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務使房地產市場有平穩的土地供應,該局也繼續密切留意私人住宅供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