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上網或打開報紙,均見到不少房地產平均價之資料,如全港私人住宅的平均呎價,或港島東區之平均價,又或個別屋苑,甚至是某區某條街之平均價。
一般報道之平均價,通常由地產代理行提供,計算是將某時段內之總成交金額除以交易宗數,如總金額5億元,100宗交易,平均每單位價格便是500萬元;而平均呎價則是總金額除以總售出樓面呎數,如10億元,10萬呎樓面,平均呎價便是1萬元。
宏觀數字助了解市況
據此,平均價是宏觀數字,由眾多交易個案組成,是在高角度看市場。它的作用有:
(一)猜算市場趨勢。但只參考三幾個個案之價格靠不住,因有機會偏埋一邊。如想買太古城,不但應參考平均價,更要跨時空看過往之造價。
(二)揀屋苑時可省些時間。假設閣下之投資總額為500萬元,那就集中在這類價碼的屋苑找尋,頂多往600、700萬元均價看看。
要注意的是,有些單位呎價會高於或低於平均呎價,這高低差距是顯示單位的質素,如單位面對無敵海景或垃圾場等。
然而,許多人不太懂利用這些平均數字,甚至錯用,如下:
(一)參考均價繼而對照個別單位呎價本身不是問題,也非說均價必對,而是技術錯誤,因均價是宏觀數字,但個別單位之價格是「微觀」數字,用來互相對照看看可以,衡量誰準誰錯就沒必要。
(二)平均值比拼個別個案通常都不脗合。舉例說,有13個小學生,身高最矮的只有4呎,最高的有5呎,且由矮至高排是一吋一吋的遞增,平均是4呎5吋。將每個學生比拼這平均,只會中一個,即中間4呎5吋那個,其他12名學生不是低於就是高過平均呎吋。
然而,這不是平均值有甚麼問題,用它來衡量這班學生大概多少人夠高打籃球是可以的,用來估當中之一個有多高則無幫助。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