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熊貓 - 利世民

利字當頭:熊貓 - 利世民

大眾的想像中,經濟體系是一台機器;過熱,是因為燃料燒得太猛烈,渦輪轉得太快。所以,每次物價成為新聞焦點,總會有些半桶水的評論員,說減慢經濟增長便可以為通脹降溫;尤其是被大陸那一套影響很深的,就更容易將這種講法掛在口邊。
在傳統簡單的經濟學模型裏,單純需求增加,確實會令物價上升。可是,需求為甚麼會增加呢?因為生產力的進步嗎?那麼,需求和供應一起增加,結果又未必會出現物價上升。換句話說,社會越來越進步,消費者的收入增加了,購買力也自然增加。不過,在另一方面,市場的效率也可能高了,競爭更激烈。最終,物價甚至可能更便宜了。

質變才是經濟增長神髓

事實上,過去二百多年來,發達國家的消費者,購買力的增長遠比一般人高。未有普及的電力和製冷技術之前,一般人在食物上的花費已佔去收入大部份,而富有人家的開銷則用在家傭上。第二次工業革命大大減少人力的需求,增加資源應用的效率。打住家工的傭人被洗衣機和煮食爐取代,不過同時間,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價格也因資源和技術提升,令價格大跌。
結果,剩餘的購買力催生了許多以前不存在的行業,這種質變,才是「經濟增長」這四個字的神髓。
很可惜,改革開放30年來,大陸的經濟官僚仍抱着以量取勝的心態,沒有明白到品質的意義。畢竟,在計劃經濟的世界,根本沒有質變這回事。所以,時至今日,大陸的經濟分析,還是那種最原始的模型,得出的結論,不但與現實脫節,甚至可以說是違反常理。
當然,更直接一點,大陸多年來以赤字預算和行政干預,換取表面上的「經濟增量」,背後其實不斷在剝削儲蓄現金收入的平民百姓。可是,平民又沒有途徑保本增值。這個局在接二連三的泡沫之後,總有面對現實的一天,這也是我為甚麼堅定地做一隻熊貓(中國熊)的原因。

利世民
http://hkliberty.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