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正當不少內房公司趕赴市場「抽水」,復星國際(656)卻反其道而行,宣佈以要約方式私有化子公司復地(2337)。復星解釋,復地海外融資能力有限,而且私有化亦令集團可向復地「泵水」,免卻受上市規則限制,加上復地負債水平較港上市同業為高,亦妨礙其以優惠條款獲取融資的能力。 記者:呂雪玲
私有化每股作價3.5元,較復地停牌前收市價2.79元,溢價25.4%;但只較復地去年6月底未經審計綜合淨資產值每股3.255元溢價7.5%;但未計算去年下半年內地樓價升值的影響。
溢價25% 復星拒提價
分析員認為作價合宜,惟私有化能否成功仍視乎股份今日復牌表現,以反映基金股東意向。但復星已表明,不會提高私有化作價。
是次私有化,涉及復地的內資股及H股,兩者作價均為3.5元(內資股為每股3.5港元等值人民幣),由於復星持有復地共70.56%權益,故要購入餘下29.44%權益,涉資約26.06億元。復星表示,將以銀行貸款所得資金及本身可用的資金支付。
復地於04年2月在聯交所上市,主要業務為在中國開發及銷售商業及住宅房地產;去年上半年純利為13.78億元人民幣;截至去年6月底,復地持有現金及等值現金逾39億元。本月初公司宣佈,去年銷售金額達136.15億人民幣,較原目標115億元增18%。
需獲19%權益股東支持
海通國際證券中國業務部副總裁郭家耀認為,私有化反映大股東認為復地目前股價偏低,而上市平台已無法便利復地取得資金,失卻意義。郭氏認為25%的溢價相信會受股東歡迎,市場始終有其他選擇,股東可藉此套現「換馬」。
由於復星提出以要約方式進行私有化,故復地未來需召開特別股東大會,並需獲得九成股份支持才可強制收購餘下股權,意味復星仍需得到19.44%持股的股東支持,才能成功私有復地。復星表示,私有化後會繼續經營復地的現有業務,不打算對復地的現有業務營運作出任何重大變更,亦有意確保復地管理層或僱員不會出現任何重大變更。
復星解釋,復地未來要持續增長,面對大量資金需求,私有化能令復地憑藉復星更強的財政實力,擁更好條件發展業務,而當復地成為復星全資子公司,集團內部資金調配更方便,復地亦不需繼續承擔維持上市地位的有關成本及管理資源。
內地對內房調控不絕,復地駐紮的上海又將成為房產稅試點城市,令不少內房股添壓,而不少同業包括瑞房(272)、恒大(3333)及佳兆業(1638)等已於今年先後到本港市場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