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指全球通脹即將到來。先有歐洲雪災,再有澳洲水災(巴西的更嚴重),農產品價格全線炒上。有指這是成本推升(CostPush)的通脹,加息不會減少天災,不會增加農作物產量,作用不大。沒錯,這說法對,但只說了事實的一半。農產品價格上升固然有其供求因素,但若非全球資金氾濫,錢是不會一窩蜂擁至而將價格炒升得這麼急的。史上所有泡沫皆有基本因素,但若非閒錢太多的話,光有基本因素是炒不出泡沫來的。
看看經濟歷史,便知全球一體化不是始自過去數十年,而是幾個世紀前,當時已有跨國貿易。只要有跨國貿易,就有跨國資金流動;而只要通脹是由於資金氾濫,這就是全球現象。早於大蕭條期,已有研究指通脹潮是全球現象;固然,當時的所謂全球僅指歐美等經濟體,不包其他只靠漁農產業未有經濟之地。幾百年皆準的現象不由你不信,若到今天「通脹燒到周圍都着」下仍不信通脹會燒到美國,那很快便見滿地眼鏡碎片。
相信分道揚鑣者通常眼光微觀,眼界不闊。只要看得夠遠,附圖所見,美、英通脹從來一致,起碼大方向是。英國最新通脹達3.7%,別以為這僅是食品現象,受能源類影響的運輸通脹6.5%、煙酒5.8%、教育5.3%,連餐飲酒店以及通訊也分別達3.5%。英國通脹見三字頭足一年英倫銀行仍不加息,你道總裁每月寫信給財相有啥好寫呢?
歐元區通脹也剛穿二之目標,美國的也從1.1%急升至1.5%。加息日子,越來越近矣。
羅家聰
交通銀行香港分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
本欄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