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見度低會死人平均僅12.6公里 每年1200人死亡

能見度低會死人
平均僅12.6公里 每年1200人死亡

【本報訊】香港大學一項研究發現,若能見度每日降低6.5公里,自然死亡人數每年累積額外增加450人;香港平均能見度只有12.6公里,每年相關死亡人數達1,200人。專家指出,能見度與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濃度息息相關,嚴重影響市民健康甚至危害性命,以昨晨能見度只得5公里推算,全日可能有5人因此死亡。
記者:袁慧妍

港大醫學院以能見度30公里為標準,分析香港1996年至2006年間的36萬宗死亡個案,發現能見度每降低6.5公里,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會增加1.31%,即385人;因呼吸系統疾病死亡更增加1.92%,即410人;整體而言,自然死亡人數(即非意外死亡,並包括所有疾病)會增加1.13%,即450人。

「冇一日符合標準」

2007年至2010年,香港的能見度平均只有12.6公里,港大推算,每年因此有1,200宗額外死亡相關個案,主因是呼吸道及心血管疾病。若以昨早維港能見度只有5公里計,可能已有5宗相關死亡個案。
港大社會醫學系副教授黃浙明表示,能見度與空氣中的懸浮粒子濃度息息相關,交通工具所產生的污染物及珠三角地區化石燃料的消耗,均是空氣污染及能見度低的元凶。他續稱,上海平均能見度是17.1公里,倫敦、紐約、溫哥華等城市更達20至25公里,反映香港空氣污染情況嚴重。
世界衞生組織空氣質素指引訂明,懸浮粒子PM10的濃度每年平均要低於20才算符合標準,每日則要低於50;但港府自80年代起沿用的「標準」是每年低於55,每日低於180,比世衞指引相差甚遠。
港大公共衞生學院院長林大慶炮轟環保署及天文台以過時的空氣污染指數,誤導市民,「基本上香港冇一日係符合世衞標準……如果佢話今日污染指數係良好,你唔好信,事實係非常之差,係世界不能接受嘅差!」他促請政府加強對環境問題的監察,並立即跟隨世衞指引,修改現時所用的空氣污染指數標準。

96年至06年香港能見度與死亡人數關係研究

能見度(公里):0至5
懸浮粒子每立方米濃度(每年平均計):84或以上
每年相關死亡人數:1,740或以上

能見度(公里):6至9
懸浮粒子每立方米濃度(每年平均計):70至83
每年相關死亡人數:1,460至1,739

能見度(公里):10至15
懸浮粒子每立方米濃度(每年平均計):50至69
每年相關死亡人數:1,040至1,459

能見度(公里):16至21
懸浮粒子每立方米濃度(每年平均計):30至49
每年相關死亡人數:625至1,039

能見度(公里):22至24
懸浮粒子每立方米濃度(每年平均計):20至29
每年相關死亡人數:420至624

能見度(公里):25至30
懸浮粒子每立方米濃度(每年平均計):19或以下
每年相關死亡人數:419或以下

註︰香港平均能見度只有12.6公里,每年相關死亡人數達1,200人
資料來源︰港大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