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揭頭冚抽油尺 機油要黃要黏

自揭頭冚抽油尺 機油要黃要黏

臨近過年,大家頻頻出動,唔係拜年就係辦年貨。興高采烈之際一撻車就死火,敗興而歸算事小,喺2011年攞唔到彩唔老利就大鑊!今日就搵嚟大昌行Lawrence,醒幾招DIY驗車小技巧,只要揭開頭冚Check吓電及油,等大家順風順水迎兔年。

記者、攝影:徐影龍
Model:Betrys@GMEModels
鳴謝:大昌行


電池狀態一望就知

車主最常遇到嘅窘境,90%係同電有關。連有多年維修經驗嘅Lawrence,都試過年初一出車嚿電池唔聽話,全家人企咗喺度等搭過江龍。所以佢劈頭第一句,就語重心長話要Check電池。好彩家大部份車已換晒免入水嘅環保電,電箱頂設燈號提示,綠或藍代表正常,中央燈號變黑變暗就係需叉電嘅先兆。另外好多人忽略頭尾燈同指揮燈,出發前開齊燈圍住架車行一圈,望清有無燒燈膽,除避免夜晚無着頭燈遭抄牌,最重要係Brake燈同指揮燈,等尾隨車知你想Dup定Cut線。

■Lawrence有多年維修經驗。

■撻車後着齊頭尾燈,行一圈檢查清楚燈號。


頭轆胎壓 毋須更高

當然係指胎氣,老竇教落前座坐人關係,頭轆要打大兩磅胎氣。Lawrence話無咁嘅必要,每次入油Check吓,跟番原廠建議磅數就OK。司機位門檻大多貼有胎壓標籤,即係原廠建議胎壓,單位通常係psi或lbs,去到油站跟住嚟打胎氣就得。反而提醒車主,打胎氣時最好「攤凍」架車,否則熱脹冷縮原理,磅數會唔夠準,間接影響耗油同行車穩定。
至於胎紋,法例規定淺過1mm就定為光頭胎,Lawrence建議最好有4mm,年份亦要留意,因膠類會出現硬化迹象,不論行車里數有幾多,超過5年已應該換新胎。

■膠質會硬化,最多用5年就要換新胎。

■司機位門檻貼有胎壓指示,跟番原廠建議實無衰。

■胎紋應保持3-4mm深,否則遇着雨天,排唔到水就好易跣胎。


黃又黏夠新鮮

車頭入面藏有各式各樣嘅油泵油鼓,有偈油、波箱油、Brake油等形形色色,身處位置雖各有不同,但大前提係抽出油尺檢查時,油嘅狀態係呈淡黃色,開始變啡或再深色啲,就要攞去車房換油喇!機油水平亦要留意,以偈油為例,機油應去到刻度「E」至「F」之間,太多或太少都唔好。再摸摸佢,黏度要足夠,太稀或無黏性就唔多好喇!

■偈油起碼Keep住一個月Check一次,越黃代表越「新鮮」。

■黃底黑圈、有兩個括號包住,就係Brake油壺,多數對正司機位。

■不論電軚盤或風油軚盤,都要不時留意錶板或油壺狀態。

■波箱油無偈油會損耗得快,忽視嘅話會搞到轉波不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