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長期重複用力屈伸手指的動作,例如打電腦或抱小孩,會增加患上「彈弓指」的機會,患者會連扭毛巾或執筆寫字都有困難。廣華醫院08年起首創在170多人身上使用體外衝擊波治療彈弓指,解決傳統治療「治標不治本」的問題,恢復病人手部力量之餘,也減復發風險。
記者:陳凱迎
退休後的馬女士60多歲以弄孫為樂,但懷疑因抱孫時經常過份用力,09年年初起發現每次伸直自己的右手中指時都感到困難,「要用另一隻手幫手先伸得直」,結果連煮飯切菜都做不到。
求醫後馬女士被確診患上彈弓指,醫生表示可考慮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嗰時好擔心,怕唔知打針之後會點樣」,結果,她在廣華醫院物理治療部接受體外衝擊波治療,現時右手中指已可自然伸直。
常見病發50歲至60歲
廣華醫院物理治療部部門經理馮振威解釋,彈弓指的學名是「屈指肌腱鞘炎」,又名扳機指,常見於50歲至60歲病發,成因與手指筋肌勞損有關,長期重複用力屈伸手指的動作會增加患病風險。
彈弓指可按病徵分為4級,第一級患者發炎的手指筋肌腫脹疼痛,第二級患者伸直受影響的手指時有彈響聲,第三級患者受影響的手指需要用外力協助才可伸直手指,最後一級患者則連用力也無法伸直患指。
他說,彈弓指的傳統治療方法包括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和物理治療,第一級患者可在數周內復原;醫生會為第二及三級患者安排接受局部類固醇注射,卻只治標不治本,有報告顯示56%患者注射類固醇後一年復發。
該院08年首創利用衝擊波治療彈弓指,透過衝擊波在勞損組織內重新造成極微少的創傷及炎症,刺激身體對受損組織進行修復,加快新微細血管形成,從而改善受損組織的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復原勞損的組織,從根本解決問題。
馮解釋,患者需要接受五至八次治療,治療時會有輕微痛楚,「似畀橡筋彈」,但可免除注射類固醇的風險,包括感染、脂肪壞死及非常罕見的筋腱斷裂等;該院至今已為170多人用此方法治療彈弓指,患者接受治療後平均手握力增加5.8公斤,暫時也未有復發個案。
不過,馮強調病人須接受傳統治療無效才會轉用衝擊波治療,有凝血問題、腫瘤、懷孕及裝有心臟起搏器的人士也不適宜接受衝擊波治療。